天津气候谈判大会直击:气候司为中国“正名”

对于中国而言,天津会议开启了一扇外国谈判代表、媒体、非政府组织真实看中国应对气候变化之门。

责任编辑:曹海东 助理编辑 袁端端

坎昆会议之前的最后一次正式谈判——天津会议一片沉寂,谈判甚至出现倒退。不过,对于中国而言,天津会议却开启了一扇外国谈判代表、媒体、非政府组织真实看中国应对气候变化之门。

为期六天的天津会议,中国通过发布会、展览、参观、与非政府组织沟通等诸多方式,进行了一场气候谈判的“国家公关”。这不仅有助于消除外国谈判代表、媒体以及非政府组织长期以来对中国的误解,更增加了中国在国际气候谈判进程中的影响力。

谈判僵局前,中国不仅仅只会说“NO”,中国希望能影响国际气候讨论的主题。 (勾犇/图)

解振华“推销”

“我来这里并不是推销中国的观点。”尽管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言明不是来“推销”的,但在其回答记者提问中,他几乎占用了发布会一半的时间解释中国如何实现40%-45%的碳强度目标以及遇到的困难。

这是2010年10月4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天津会议召开的第一天,中国政府召开的第一场发布会,仅能容纳七十余人的新闻中心涌入了来自中外媒体的一百多位记者,一时有些拥挤和闷热。

在接近一个小时的提问环节,解振华频频引用各种数据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在涉及一系列有关中国节能减排的数据时,解振华一旁的翻译不时皱起眉头,这些繁杂的数据翻译起来的确需要费些功夫。

在亲自给翻译倒了一杯水之后,解振华继续向在座的媒体尤其是外国媒体解释中国与美国在“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的“三可”问题上存在的分歧。

事实上,在国际气候谈判的舞台上,中国可以充分去解释的机会并不多。“在国外,说了别人也不一定听。”发改委的一位官员坦言。也正因为如此,在很多外国谈判代表、媒体以及非政府组织的印象里,中国一向被标以“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4)


回复

2013-11-26

古往今来,财富一直按照二八定律在社会上进行分配。 那20%到底做了什么,让他们实现财富人生呢? 我们回顾每一波财富潮都会发现,先知先觉的人总能独领风骚, 能够慧眼识珠,果断抓住机遇,是这些人的普遍特质。 机会总是在怀疑的眼光中壮大,在赞许的目光中结束。 如果你在寻找成为20%的机会, 上。这。网 【 Unode。tw/qOO1 】

回复

2010-10-16

把联合国总部搬到上海就更好了,哈哈!

回复

2010-10-15

在中国,多开些会,然后让主渠道多编些剧目,问题无不解决。些先进经验应该推广到世界。好扬我国威

回复

2010-10-15

IMAG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