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遮蔽和高悬的鲁迅

1940年1月9日,毛泽东在陕北发表长篇演讲——《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演讲中称鲁迅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并给予鲁迅“三家”的最高政治定位。

1940年1月9日,毛泽东在陕北发表长篇演讲——《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演讲中称鲁迅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并给予鲁迅“三家(伟大的文学家、伟大的思想家、伟大的革命家)五最(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最高政治定位。

此后,解放区的语文教材中大量增选鲁迅的“战斗杂文”,而国统区则禁止学生阅读鲁迅,禁止发行鲁迅的一切出版物。鲁迅不再是独立于任何党派之外的自由知识分子,而成为共产党高擎的一面意识形态大旗

1931年4月20日,上海,鲁迅一家与冯雪峰一家合影

1922年5月23日,北京,鲁迅(右三)在北京世界语会与爱罗先珂等合影

1996年前后,周令飞客居台湾,父亲周海婴和母亲马新云来他家小住。某天晚上,餐桌上方的灯泡忽然灭了。周令飞站在高凳上换灯泡,“我就跟太太张纯华开玩笑,说‘不好!我要掉下来了!’黑暗中我母亲跟我父亲说,‘你看儿子跟你一样,老是搞恶作剧。’”

“我父亲回了一句,他说,‘我爸爸也是一样的。’意思是他跟我爷爷鲁迅一样,喜欢开玩笑。”

周令飞说自己当时“心里咯噔一下”,虽然他由祖母许广平一手带大,但祖母极少同他讲祖父的事情。

“跟大家一样,鲁迅在我心中的形象是来自学校、来自课本的。小的时候,我学习到鲁迅那些作品,通过老师的教训,也觉得我的祖父是很凶的,有的时候甚至庆幸祖父不在了,否则回到了家里祖父会骂我、打我的屁股。

“鲁迅太伟大了,我小的时候,在学校里,人家都像看珍稀动物一样到我们班扒着窗子看我。每次学到爷爷的课文,同学就会对我说:‘是你爷爷写的。’口气很羡慕,但听多了,心里就觉得怪怪的,总想逃脱出来。想远离他,站在远处眺望就好了。”

如今,他自称是“一个普及鲁迅、宣传鲁迅的义工”。让他在不惑之年从眺望变为追随的,正是父亲黑暗中的那句无心之言。“过去在我心中的鲁迅形象,在那一瞬间被颠覆了,我的祖父到底是个怎样的人?我想知道。”

周令飞扭转鲁迅形象转播中的“空洞、扁平和意识形态化”

“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周令飞到学校演讲,这句话一出口,台下马上响起会心大笑。

他所在的上海鲁迅文化发展中心做过一个统计,从小学到中学,语文课本中的鲁迅作品总计约20篇,但孩子们谈论鲁迅的时候往往不知道说什么,一些老师甚至怕教鲁迅,不知道在当下该如何阐释鲁迅,“上海有家以鲁迅名字命名的民办学校,校长号召孩子们‘学习鲁迅的战斗精神,攻克学习的堡垒’。”

他想改变鲁迅形象传播中的“空洞、扁平,以及意识形态化”,他在自己的演讲和访谈中,常常要将被神化的祖父“矮化”。

我们看到的鲁迅雕塑都很高大,我不知道在座的是否知道鲁迅有多高,我父亲是1米78,我是1米80,我两个弟弟一个1米83,一个1米85,我妹妹是1米7,大家想想看,我的祖父是多高的,估计很多人都回答是1米70左右,或者是1米70以上,实际上鲁迅的身高只有161公分。

演讲时他爱给大家看鲁迅不同历史时期的照片,以实例说明,鲁迅先生并非“过去大家经常看到的,短发竖立,目光犀利,眉头紧蹙,面庞消瘦,或沉思或眺望,没有笑容,凝重而严峻……”

我和我父亲共同编辑了一本《鲁迅家庭大相簿》,收集了所有鲁迅的照片,统计之后发现100多张中有20多张的鲁迅是面带笑容的。

萧红笔下,“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的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的咳嗽起来”。

我祖母也说过,说我爷爷的笑声,三间屋子外都可以听见。

有这么一个故事,说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有一位雕塑家雕塑鲁迅的像,请祖母提意见,我的祖母看了以后,沉思了一下跟那位非常有名的雕塑家说,“我很喜欢您的雕塑,不过鲁迅是不是太严肃了一点,太凶了一点?”这个雕塑家不好意思地回答,“许大姐,我也想雕塑一个您心目中的鲁迅,但是群众不答应。”我祖母听了这话就走开了,没再说什么。

他不喜欢那个刻意被塑造为斗士、革命导师的鲁迅,他乐意同大家谈论祖父的浪漫和本真。在北京电视台《悦读会》节目录制现场,主持人委婉闪烁地问及鲁迅先生与萧红的关系,他直言快语地接过话茬,“你直接说,他俩是不是好过?是这意思不?”

他的定义是“知己”,“这很正常吧!优秀的男女之间,彼此心意相通,互相欣赏,很美好啊!”他给大家讲鲁迅跟猪打架的故事,拊掌大笑,笑声传到三间屋子之外。

1926年鲁迅到厦门教书,思念在广州的祖母,他一个人在相思树下想念爱人,一头猪不识相,跑过来,啃地上的相思树叶,我祖父很恼火,撸起袖子就跟猪搏斗,一个老师跑过来,问他你怎么跟猪打架,他说老兄我不能告诉你……他想念我祖母,靠在一个有个许字的墓碑上合影,寄给她,多浪漫多可爱的一个人!

许广平在周扬的指导下回忆鲁迅

“关于我祖父的各种回忆录,1949年之前的更为信实。”

今年年初,周海婴和周令飞父子将许广平1959年写成的《鲁迅回忆录》以手稿本形式重出。

周海婴、马新云夫妇在该书序言中写到,“当时已60高龄且又时时被高血压困扰的母亲来说,(写这本书)确是一件为了‘献礼’而‘遵命’的苦差事。”

鲁迅逝世后,许广平常应邀写各种回忆文字,“我所认识的鲁迅先生,只不过占其全生涯的五分之一强,比较起许多他的老朋友,还是知道得不算多,写起来未必能周到。不过承好些朋友的督促,以为研究这时代的中国思想者,就是一饮一食,也可资参考的。为了义不容辞的责任,就拿起笔来了。”

这种回忆常使她伤恸,“时常眼睛被水蒸气蒙住了,以致搁起笔来”。

她的文章平实动人,她眼中的鲁迅绝无后来人工演绎的高大全:

衣服他是绝对要穿布制的,破的补一大块也给一样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30)


回复

2010-12-14

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

回复

2010-10-29

鲁迅的文章已经从中学课本中删除了! “要么关在牢里写他的,要么一句话不说。” 若是你们的革命胜利了,我第一个逃跑! 鲁迅是没有阶级的,他始终站在底层人民一边,反对独裁和专制! 。。。。。。。。。

回复

2010-10-15

对鲁迅的正确评价应该是:一流的思想家,二流的革命家,三流的文学家。

回复

2010-10-15

在时代进步地大潮面前,很多人从神坛跌向了人间,也跌进了我们的生活。我们需要这样的时代,我们更需要真实的生活。

回复

2010-10-14

看过绍兴纪念馆的都知道,该老兄活到现在肯定被通缉坐牢拿诺贝尔,号称中国马甲最多的作家,应该申请吉尼斯纪录,有一百多个啊

回复

2010-10-14

被官方加工、制造、遮蔽的岂止是鲁迅啊

回复

2010-10-14

鲁迅的朋友李霁野回忆,鲁迅去世前,对延安来的冯雪峰说过,如果你们的革命胜利,我第一个要逃跑。看来他早把敏感词看透了。

回复

2010-10-13

若鲁活到解放后,会如何?

回复

2010-10-13

下落不明 作词:谢天笑 作曲:谢天笑 无数个人在赤裸的奔跑,从黄昏一直到拂晓 来来去去大喊大叫,活生生的吞食飞鸟 无数个人在疯狂的寻找,从出生一直到年老 满嘴石头大喊大叫,在两棵树上来回的跳 下落不明 下落不明 无数个人在乌云下奔跑,从来都不分男女老少 那个老太太捏碎个核桃抛向半空无处寻找 有一个人在慢慢的摔倒,因为他自己吃了毒药 有个少女又生出个宝宝,随手扔进身旁的冰窑 下落不明......下落不明! 下落不明......下落不明!

回复

2010-10-13

也不过是当时的牛人中的一个而已,只是被老毛当作枪来利用捧起来了。

回复

2010-10-13

时代造就人,如果先生活到今天,说不定他就是个“异见人士”。

回复

2010-10-13

我们需要更客观的看待鲁迅先生,而不是听一面之词,也不是盲从或者排斥。鲁迅先生需要被“平反”……   

回复

2010-10-13

孔子活着的时候,谁也不待见他,孔子死了后,却极其尊荣!

回复

2010-10-13

呵,鲁迅是个把中国一眼看穿的鬼神.

回复

2010-10-13

虽然以前上学时语文老师大多很尊崇鲁迅先生,但是毕竟他不是我们这一时代的人,他的文章政治色彩很浓,属于和平年代的我们根本不能理解,有时候还会觉得他并不怎么特别。其实现在的学生很少会去在意他文章的最初,也许这就是年代与政治给我们带来的代沟吧!

回复

2010-10-13

在鲁迅思想里未曾依附过哪个政党的,他反的是独裁和专制。这一点老毛这样的阴谋家看得最清楚,也表明老毛坚持专制的立场,政治上的鲁迅是被利用和异化的产物。

回复

2010-10-13

捧与不捧其实不是关键,关键是他的文章表达的是什么精神? 为什么在某个时代要加以宣扬,而现在又要悄悄的撤掉? 一些人他们的声音是为了另一些无法发出声音的人而发,是值得尊敬的

回复

2010-10-13

统治阶级是不会喜欢鲁迅的。

回复

2010-10-13

鲁迅就是猫用来愚弄人民,打击对手的工具。鲁迅并没有错,害人的是那个大读裁者、政治骗子、流氓、恶棍、人渣、灭绝人性的刽子手。

回复

2010-10-13

任何的历史都是当代史~~任何的解读都是当代人的解读~~要了解还是去看原著吧~~~再怎么解读能客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