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外交,让外交走向透明和民主——对话韩方明
公共外交的受众首先是外国民众,而政治宣传的受众首先是本国内的民众。
责任编辑:史哲 蔡军剑
公共外交的受众首先是外国民众,而政治宣传的受众首先是本国内的民众。
我希望尽快制定“民间组织法”。民政部正在进行立法方面的研究。我不知道民政部是怎样进行这项研究的,我认为,研究民间组织法,应该广泛地让民间组织负责人参加。
韩方明
公共外交:做职业外交官做不到的
南方周末:一般人看来,外交从来都是政府外交的一统天下,显得敏感、神秘和相当程度的封闭。但现在公共外交在中国越来越风生水起,越来越成为朝野共识。从政府外交包打天下向职业外交与公共外交相辅相成逐步转型,可不可以说,这是中国外交的一个重要转型,是中国外交开始走向透明化、民主化的一个表征?
韩方明:从外交史来看,人们通常把17世纪和18世纪的外交称为传统外交。著名外交学家尼克尔森把传统外交的基本特征归结为四点:一是在观念上把欧洲视为国际政治的中心,二是在思想上认为大国比小国更重要,也负有更大责任,三是外交活动由一支训练有素、具有共同职业行为准则的职业外交人员来开展,四是外交谈判必须保密。因此,传统外交是职业外交和秘密外交。
一战后,出现了新、旧外交之分,传统外交是旧外交,新外交是指外交公开化。这是外交史上的一次转型:从秘密外交到公开外交。谈到公开外交,必须提到美国第28届总统伍德罗·威尔逊,这位才华横溢的理想主义者,在1918年1月8日发布了著名的“十四点”,第一条就是,今后一切“公开的和平约定都必须公开达成”,“外交应当永远坦率地、在公众观察下进行”。尽管后来美国背弃了这个约定,但外交公开作为一项外交准则逐渐获得大多数国家的支持。公开外交成为新外交和传统外交的分水岭。
从职业外交到公共外交又是外交史上的一次转型。但这次转型并没有显著的标志性事件,1965年,美国波士顿的塔夫斯大学弗莱彻法律与外交学院院长埃德蒙·格里恩首次使用“公共外交”(public diplomacy)一词,但事实上公共外交行为早已有之。美国新闻署是公共外交的重要机构,主要任务是向外国民众传播信息与交流,使其了解、理解、支持美国的对外政策。
新中国的外交,一开始就是“人民外交”,这也是另一种形式的公共外交。改革开放以来,职业外交在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和成绩。近几年来,公共外交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有着较深的背景:一是中国外交发展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王怜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