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民不世袭”:一条被遗忘的历史规律
早在距今三百多年的清初,就有一位明末遗民徐介老先生,发现了一条“遗民不世袭”的历史规律。
责任编辑:刘小磊
常言道“隔行如隔山”,其实隔代亦隔山,而且也是“古已有之,于今为烈”,并非今代独有之物。早在距今三百多年的清初,就有一位明末遗民徐介老先生,发现了一条“遗民不世袭”的历史规律。
前不久,我写了一篇漫谈气节问题的文章,登在今年6月12日的《北京日报》。几位朋友看了,认为虽属旧闻,尚有新义,但也提示:这个问题复杂得很呵!言下之意,你一篇文章说得清吗?对对,我自己也觉得,文章发表,意犹未尽。不说别的,只说现今一代的青年人,对他们前一辈或更前一辈人经历过的那段苦难历史,态度之冷漠,知识之缺失,令人吃惊,更罔谈什么气节问题了。仅此一点,就是一个无论如何绕不开的现实问题,而且也不是中国所独有。
且看俄罗斯的情况,今年是反法西斯卫国战争65周年纪念,俄罗斯政府举办了盛大的阅兵和纪念活动,但据媒体报道,“俄罗斯青年人对本国历史没有兴趣”。许多被访者搞不清二战的爆发日期,有的干脆回答“不知道这个日期”。
我国青年人的历史知识又如何呢?也是媒体报道,近日一群青少年学生在一次文化知识测试中,回答“什么是‘四人帮’”这个问题时,竟有“一个同学有困难,四个同学去帮,就是‘四人帮’”的答案。这可能是个别例子,也许别的同学答得出来,也许大家都不知道,看似笑话,还真是一个叫人笑不起来的笑话。
钱穆(上图)第一次发扬徐介“遗民不世袭”之说,使这条历史规律为人所知。
出现这些情况,当然是讳言当代史事的“厚古薄今”历史教育的责任,不过话又说回来,虽然历史教育是最重要的,但也不能全由教育来负。青年人有自己的爱好与取向,有他们自己的价值观。常言道“隔行如隔山”,其实隔代亦隔山,而且也是“古已有之,于今为烈”,并非今代独有之物。早在距今三百多年的清初,就有一位明末遗民徐介老先生,发现了一条“遗民不世袭”的历史规律,回答了这个问题。这条适用于清初“遗二代”的规律,大概还可适用于今天人们常说的“官二代”或“富二代”身上。
先从钱穆的一部书说起
徐介这个名字,听起来陌生。他是怎样一个人呢?192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录历代人物约四万多人,无徐介词条。199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收录人物达五万四千五百人,也没有徐介的名字。辞典没有收入,不等于没有这个人存在,但至少是不被史学家重视的人物,那是无疑的了。那么他又怎么会为人所知,并引用了他所发现的这条历史规律呢?
这要从现今已被大陆学界尊为最正统“国学大师”的钱穆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wangq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