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喝彩 三大男高音1990年罗马音乐会20周年纪念版

难忘的喝彩
三大男高音1990年罗马音乐会20周年纪念版

文|五棵松
西班牙夺冠世界杯,身为铁杆粉丝的两位西班牙男高音卡雷拉斯和多明戈一定是喜上眉梢,特别是加泰罗尼亚人卡雷拉斯更是脸上有光,因为巴萨球员决定了世界的命运。当两人沉浸在喜悦中,一定不会忘记三年前因病早逝的铁三角核心成员帕瓦罗蒂,如果老帕依然在世,他会很欢迎两个西班牙人对他这个意大利球迷进行冷嘲热讽,耸肩道“你们笑吧”。这样的场景只能发生在幻想中。

“铁三角”是世界上最赚钱的古典乐组合,20年前在罗马郊外的卡拉卡拉,制作人多拉蒂顶着巨大压力第一次把三大门户男高音请来—这是一个男人之间的赌局,因为谁都知道帕瓦罗蒂和多明戈在全世界都是死对头,两派乐迷间互掐就像现在的巴萨和国米。但是,因为卡雷拉斯的从中撮合,多拉蒂找到了机会将三人凑在一块儿,上演了一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世纪盛典,指挥家祖宾·梅塔率领佛罗伦萨和罗马的240人大乐队,向6000名现场观众和15亿电视观众做了见证。之后,“三大男高音”的品牌便家喻户晓,演出所在地卡拉卡拉浴场也成为游客到罗马后必去的朝圣之地。

这场音乐会的实况录音和录影一直是音乐爱好者比较欣赏的现场演出,Decca的录音师采用了至今都很难超越的高水准技术,录音一经出售,迅速销出1100万张,这在古典音乐界是完全没可能发生第二次的。20年后,周年纪念版发行,与原版相比,这套CD+DVD套装并无音效上的不同,包装也趋于简约。封面依然是四位主角向热烈欢呼的现场观众致意的经典动作。新版中加进了一段从未曝光过的幕后视频,包括主创人员的采访和彩排现场,这是外国商人的精明之处,他们将以前做得较为粗糙的录影带通过时间的流逝摇身一变成为珍贵资料。祖宾·梅塔是亚洲三大指挥家之一, 他当年在香港看到“也许邀请”他为音乐会指挥显得茫然和疑惑,不过,当真实的事件发生在他面前时,他说这是“连做梦都想不到”。

20年后,看着画面中的几位状态最巅峰时期的男高音,我们的心里依然会产生激动。就像20年前的那个罗马之夜一样,高音刚落,万众欢呼,震慑人心。就算之后铁三角把品牌跟着世界杯传播到世界各地,甚至2001年到了北京午门,依然无法撼动1990年的这场经典。

宽恕的底线与救赎的代价
奥利弗·西斯贝格电影《天堂五分钟》

文|小醉
德国导演奥利弗·西斯贝格因2004年《帝国的毁灭》而为人所知,那部以希特勒自杀前最后几日生活为主体内容的电影掀起轩然大波,只因为导演在片中过于烘托希特勒人性化的一面,以至于被极左者质疑该片暗示着希特勒有被宽恕的可能。这个世上是否存在永不可被宽恕的罪孽?这个问题是西斯贝格一直试图通过一些大的历史事件题材来提出并解答的,看完他以上世纪北爱尔兰问题为背景的新片《天堂五分钟》后,我似乎察觉到他给出了否定答案:一切罪孽都是可以被宽恕的,因为对罪孽承受者来说,并非复仇,这种宽恕才是唯一得到救赎的途径。

故事逻辑很直接:1976年,一位“看着人们都死在街上,自己也得做点什么”的天主教少年协同几个伙伴,为了向“组织”和乡亲证明自己而枪杀了某个新教徒家里的大儿子,在屋外踢球的小儿子目睹了这一切;33年后,凶手出狱后孤独地生活着,小儿子则有妻有女、家庭美满,这两个人都没有从那场杀戮中回过神来,前者是深痛内疚,后者是刻骨仇恨,“时间一点用也没有”,他俩没有一分钟能从这种煎熬中脱身而出,戏剧性的是某电视台找到这两人,希望他们能有一场对话, 两人都来了,  他们明白,这世上只有即将与之见面的这个人才能令他获得救赎。

结局亦非出乎意料,内疚者得到了宽恕,复仇者给予了宽恕,像一个凸字和一个凹字一样,两人堪称完美地合在了一起,似乎一切都没有发生过一般,或者说,似乎那场人杀人是为了他们今天的宽恕和被宽恕而故意设计的一般。这实在有些说不过去。宽恕固然是一种美德,但它须一条底线,有时候,宽恕也是一种软弱和自私,或许仅为了自我内心得到救赎而忽略了那些更有资格却没有机会来标榜胸怀的人,譬如这位小儿子早已化风成尘的哥哥。当然,这个结局也可以用另一种视角来解读:杀人者、被杀者和复仇者都是那个疯狂时代的殉葬品,作为个人他们都不值一提,一切罪都应归咎于说逝去就逝去,连屁都没留下一个的所谓时代。该片在2009年圣丹斯电影节上获得最佳导演奖与最佳编剧奖。其D9版本现已上市。

从解放人性到环境保护的思考
为什么要去看冗长歌剧《指环》

文|杨圣捷
一个发生在书本上的故事耗时大概是15分钟, 一个发生在电影银幕上的故事大概需要100分钟,如果拍几个续集或系列剧像《教父》、《哈利·波特》那样的,最多也就八九个小时把祖孙几代人的恩怨都说完了。有这么一部舞台作品—歌剧《指环》, 这个故事不仅需要发生整整15个小时,分四个夜晚演完,还得全程用德文唱。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特别是经济发达的城市,人们何以有耐心去观赏这部作品?由于科隆歌剧院即将在上海大剧院上演这部百年来常演不衰又在舞美方面不断推陈出新的剧目,引发此处思考。

《指环》的全名为《尼伯龙根的指环》,是德国作曲家理查·瓦格纳根据北欧神话《埃达》与中世纪德国民间史诗《尼伯龙根之歌》撰写而成。在创作该剧时,瓦格纳受到了时任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的资助,于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小城拜鲁伊特造了一座理想的新歌剧院—乐池沉入地下,观众直面舞台。歌剧首演便迎来如潮好评,人们从来没有看过如此内涵深刻丰富又通过爱情和阴谋的诸多冲突细节获得浅显易懂的感官享受。不仅如此,在民族野心和个人本能贪欲的驱使下,关于人性的本质问题在歌剧首演时期被哲学家和社会学家们广泛探讨,欧洲社会在工业革命之后开始面临个人主义追求自由平等的风潮。这部作品的诞生不仅迎合了需求,让人们重新思考被禁锢的人性,还从另一些方面探讨了“生或死”、“是或非”这样的辩证关系。

任何看过这部剧的观众都会自问:“如果我获得了这枚戒指,我是带上统治宇宙而受到末日审判,还是把它让给其他人?”这种欲念其实和玩“斗地主”纸牌游戏时看着手里牌盘算是否做地主,如出一辙。关于这枚戒指的魔力究竟有多大,戴上戒指的人究竟会遭受到怎样的厄运。我们在电影《魔戒》(三部曲)中通过现代动画特技效果,深有体会。电影和舞台作品有一个共同的吸引点—爱情,在电影《魔戒》(三部曲)中,尽管爱情方面并非浓墨重彩,但无辜和正义这两个占很大比重的因素不小心扯上了关系,歌剧同样诠释着无辜的正义,但更多是在描绘爱情的力量。《指环》中的男主角齐格弗里德是一个金庸式的痴情种,一不小心改变了宇宙的命运。在歌剧中,正反双方一直跟着剧情发展因为不同的参照物而在改变,这是观众希望看到的不断的刺激点,到最后,征服指环魔力的对冲力居然是爱情。这是老少皆宜的落幕。

这次来到上海大剧院演出的是科隆歌剧院的现代版。如果说在七八十年前,《指环》的故事还有活生生的诸如希特勒典型的话,放在今天,这样的具象象征已经不可能存在。于是,导演和舞美全都把焦点集中到社会环保风潮和政治新格局上。也许对新观众来说,是一个很不错的切入点。(9月16日-19日、21日-24日,上海大剧院)

方块迷情
巴黎Kube酒店改造方案

文|徐明怡
正如酒店的名字“Kube”一样,Kube Hotel就是个方块的世界,这里充满了无数大小、颜色各异的透明几何形体。而这些或漂浮在空中,或隐藏在脚下的几何形体,均晶莹剔透,呈现出与自然世界中冰块材质类似的效果。

这个特别时髦的酒店隐藏在巴黎蒙马特区的一栋18世纪的历史建筑中,设计师在这个U形空间中展开了一场精神层面的现代性变革。但设计师对方块与冷色调的钟爱仅仅是在公共空间中,强调私密性与舒适度的客房则弥漫着方块构成的温暖感觉。

改建后的庭院中央加建了一个颇有贝聿铭设计的卢浮宫金字塔意味的立方体,这个通透的立方体用来作为酒店的接待处。而如同巨大冰穴般的大堂以及与其相连的餐厅和酒吧俨然正是酒店中核心部分。这里的屋顶高挑,光线幽暗。设计师让有限的光线经过看似冰块的树脂玻璃制成的不同装饰物,再打在不锈钢材质为主的家具上,成功地将上世纪60年代科幻小说中对于未来世界的经典诠释再现在人们眼前。

酒店中最出名的莫过于冰吧,这是巴黎首个也是唯一一个冰吧。按照造型艺术家洛朗·萨克西科的精巧构思,这家冰吧墙壁用20吨冰块砌成,各色装饰彩灯不停闪烁,制造出梦幻的气氛。客人们可以披上抗寒的棉衣,欣赏寒冰营造的世界,品味伏特加烈酒,与其他客人一起玩碎冰游戏。顾客更是只可在冰吧“小坐”,最长不能超过30分钟。冰吧内的饮料没有什么选择余地,只有伏特加。

来到酒店中的私人空间部分,与公共空间所呈现出的人们在未来世界中低调与冷静的一面相反,这一部分的设计呈现出一种充满了热情、激烈的未来生活创意。大胆的颜色反差,大手笔的人工装饰痕迹,如同名设计师签名式的代表作品在这里都能找到。当你流连忘返于这些设计灵感不断迸发的世界当中,采用指纹识别技术的门禁系统也在时刻提醒着人们主宰未来世界的科技力量也是不容忽视的。

不可忘却的意识流
香港书展年度文学作家刘以鬯

文|杨圣捷
韩寒风潮、模写真禁驻风波、电子图书风行……今年的香港书展仍旧有许多话题让人们津津乐道,不过也许过一星期,这些事情立刻被人遗忘。但我相信,刘以鬯荣任首个香港“年度文学作家”这件事儿,是一个立丰碑似的节点。7月23日,由香港财政司和香港贸发局发起酒会,连同500名中外作家、出版商及宾客,一同向刘以鬯致敬。

当王家卫拿着《花样年华》、《2046》在内地掀起文艺、时尚界意识流风尚时,或者说我们仍旧在追忆着外国的经典《追忆逝水年华》或《尤利西斯》,并大呼小叫着为内地文学的空洞和污浊悲哀时,在香港,人们反而更多谈论王家卫的电影还不算成熟,他更多受到刘以鬯小说的深刻影响却还做得不够。这是政治和体制的不同造就的信息不对等。至今,刘以鬯的小说和其过往编辑的文学刊物,仍是当下香港民众最受欢迎的经典读物。不管在年长者或年轻人中,刘以鬯的名字意味着香港的文学标杆。香港人讲话、思维和做人的方式,我看也多数受到老先生作品的鼓噪。

通过香港书展,刘以鬯的名字便被更多华人文学爱好者所知晓。自去年起,书展设立“文艺廊”,展示当代名家的作品和珍藏,并透过一系列讲座和研讨会,分享名家的创作历程。今年,“文艺廊”展出刘以鬯的手稿、照片,他编撰的文学杂志、副刊、图书,还有他的个人爱好—陶瓷、 模型以及珍贵邮票。自1936年开始, 刘以鬯便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主要作品有《酒徒》、《寺內》、《对倒》、《打错了》、《天堂与地狱》、《岛与半岛》、 《他有一把锋利的小刀》等。其中,最为著名的应该是《对倒》和《酒徒》, 王家卫导演的《花样年华》和《2046》分别广泛取材于原著。《酒徒》被称为“中国第一部意识流小说”。

1985年,老先生从新加坡重回香港开办《香港文学》,并一直担任总编辑至2000年6月,在九十多岁高龄的现在,他仍然坚持推荐新人作家,像潘国灵、以斯和谢克等,都是老人家认为新时代华文文坛的希望。在从《香港文学》退休后,他专心整理自己的作品。让人钦佩的是,今年6月初, 老先生还刚刚出版了最新的作品—早期短篇小说集《甘榜》(马来文村庄的意思)。他的存在,香港才具资格说有真正的文学。

固定在雕刻里的灵魂
 上博“古印度文明:辉煌的神庙艺术”展

文|五棵松
我们从小都对印度充满想象,因为《西游记》里把印度说成一个极乐净土,一个能够获取人类生存哲理的地方。于是,东土大唐的高僧唐伯伯就不畏艰险和苦难,最终在三个高级徒弟和一匹小白驹的护卫下修成正果,衣锦还乡。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印度与埃及一样,总是以神灵文化刺激着世人的好奇,古往今来,曾踏足印度土地的人,都会对这里的风土人情魂牵梦萦。

欧洲人知道印度与中国人不同,在东印度公司涉足印度初期,运送给王室邀功的香料,是让欧洲人痴狂的东西。它不仅可以增添食物风味,还可以延长保质期,于是,香料的价值超越了黄金,只有贵族才有资格享用。印度就成了这些思维简单的野蛮人向往的天堂。殖民地,是印度历史上的又一特色,我们所获悉的信息,诸如印度人英语流利,现代印度的软件、电影、信息技术产业名列前茅,还有英国的博物馆里收藏着数量庞大的古印度文明遗产……都是因为殖民地时期遗传下来的必然。

所以,我们今天才可以在上海博物馆看到印度文明大展,这是上海博物馆与英国的两家最有地位的博物馆—大英博物馆和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院之间的合作。此次展览以神庙艺术为主体,通过建筑、绘画、陶器、青铜、石刻等形式的106件文物,反映印度教、佛教、耆那教三教艺术。古印度三教之中最为世人熟知的佛教发源于公元前6世纪,但由于佛教内部纷争以及频繁的外族入侵等原因,公元8世纪以后佛教开始衰微。在印度,接近八成国民都信奉印度教,该教传承于古老的吠陀教义的多神教,这种多神教多到什么程度?印度教研究专家预计起码有3.3亿个。信徒遵循其哲学观念和处世之道,主要可以概括为因果报应和轮回之道。耆那教创始于公元前6世纪,耆那一词原意为胜利者或完成修行的人,该教信众追求理性至上,通过正确的信仰、知识和操行使灵魂达到解脱的理想境界。

在印度,神庙并非一个神秘莫测的地方,普通人只要购买价格低廉的门票都可以进入,进入神庙后,许多人会发现“这根本不像个神庙,而像个集市”,其实,印度神庙里并非总是供奉着神灵的塑像,只有在特殊的日子,僧侣才会把神灵请出来,不过走在印度街头却处处可以看到善男信女供奉的小范围神灵,不小心还会发生踩踏事故。另外,不同宗教之间,至今仍然会有这样那样的分歧和冲突,在此不作赘述。许多人听说印度的神庙建筑雕塑总是凸现男性阳具以及男女交媾,其实这里不仅有性和生殖崇拜的意味,更与宗教息息相关。抛除这些因文化隔阂产生的认可程度比较,来到上海博物馆观看三教神庙艺术应该是非常让人长见识的。(上海博物馆,8月5日-11月15日)

粤语,英语
和普通话
中国母语的海外尴尬

编译|史丹
我总以为,和你的孩子说母语,是世界上再自然不过的事。但并非人人都这么想。

在为两岁女儿举办的生日派对上,我就受到一次震撼 : 眼看一个四岁男孩生了气,我用粤语问他。你喜欢桌上的哪种点心?

“No,no,no!”他用英语大叫。他妈妈赶紧把我的话翻成英语。我懵了:男孩生长在香港,父母从小都说粤语,现在却只用不完美的英语和孩子交谈。原来,理由很简单:他们想让孩子进一所知名国际学校,担心若孩子在家说粤语,学到的英语就不够多,会通不过面试。

他们很为自己的成就骄傲:儿子已被国际幼儿园录取,刚会说话的小女儿只会英语词汇。

这样想的家长不在少数。在派对上,我注意到很多父母也用结结巴巴的英语和孩子说话。一位父亲有点尴尬地承认,他的英语发音和语法不够好,试图用英语和19个月的儿子沟通曾出现过问题。

“有一天,我想教他如何系钮扣。”他换用粤语说,“但不会用英语说,所以只好打电话请教朋友。”我问:用你最习惯的语言和宝宝说话不是更好?“你在国外呆太久了,不理解这里家长的想法。”孩子的妈妈说,“进国际学校竞争太激烈了。如果他不从小说英语,就过不了面试关。”

看着在地上追皮球的那个漂亮男孩,我心生几分悲哀。在这个充满竞争的世界,牙牙学语的他只许接触英语—他父母用起来不自信、却认为比母语更有价值的语言。越来越多香港父母将子女送进说英语的国际幼儿园和学校,有些家庭的第二语言是普通话。至于粤语,谁在乎呢?

以前那些外婆教我们的童谣、每个幼儿都要背的唐诗会不会消失?译成英文的《二十四孝》肯定不再有同样的文化共鸣。粤语传承了一些普通话没有的古汉语音韵,是一种表达色彩丰富的鲜活语言。这是我们的遗产,如果我们不把它传下去,谁会这样做呢?

如果孩子们不学说祖先的语言,他们与本地文化的纽带肯定会丢失,长大后还会对中华文化有归属感吗?未来的香港精英会不会表面上国际化,文化上却无根基?或许我是危言耸听,但等到哪天香港后悔粤语的没落,可能为时太晚了。(原载《纽约时报》,作者维娜·于)

占城为王,霸岛成帝
古堡、岛屿和领土的网络交易

文|陈小七
作为拯救世界经济最重要的中国力量,野心应该随经济危机的波澜冲击更远。比如借此时机拥有一座三百多年前的法国古堡,在数百公顷森林中栖居,捕捉所有贵族气息;或许买下一枚上帝遗忘在蔚蓝碧波上的希腊小岛,每个日出日落中阅读诸神的故事。

仅在法国,就有五千多座私人城堡。昔日隐秘于密林中不为人知,今日很多古堡却因政府减少补贴而面临易手困境。基本上一年有50座左右的城堡出售,proprietesdefrance.com网站上的古堡价格在150万欧元左右。Rhône Alps城堡,离莱昂丝只有1公里,占地780平米。上下两层超过7间卧室,地下还带有酒窖,可以把自己的名字刻在每一只橡木桶上。古堡售价135万欧元。同样价格的勃艮第城堡,大气派地包含了20间房屋,还有室内泳池和网球场。如果去过芒什海峡旅游,会爱上那里17世纪的古堡。巴黎,海滨,勃艮第,所有的古堡照片都令人窒息。

这些城堡大约需要10万欧元左右的整修费和每年1万到10万欧元不等的维护费。如果收藏鼻烟壶,可以在城堡里举行年度鼻烟壶国际研讨会。如果酷爱高尔夫球,或许可在古堡周围修8个球洞的高尔夫球场。古董车收集者,可以将城堡建成豪华汽车博物馆,出售游览门票。甚至如果够开放,开辟城堡另一半的房间改造成“天体营”旅店也并非异想天开。poshjourneys.com网上主打德国和东欧城堡,网站提醒你,古堡不可再生,永远衰减,好在现在是时候更换主人。只要花3万欧元起,贵的达到2000万欧元,就能住进文艺复兴和巴洛克这些别人用来装腔作势的词语中,可喜的是所有购买需求都能通过电邮解决。

过去四十年间,号称“贩岛王”的法哈德·维拉迪出售的岛屿达到2000座,几乎是全世界岛屿成交量的一半,他的客户包括梅尔·吉布森和伊朗王子沙拉姆。售岛网址是www.vladi-private-islands.de,它囊括世界范围内11个海域的岛屿,覆盖欧洲、整个美洲和非洲、大洋洲。维拉迪说,买得起汽车就能买得起岛屿。买不起塞舌尔海岛,无法跟巨型海龟和稀有海鸟做邻居,你可以花一千多美元,购买加拿大的某个湖心岛。现代鲁宾逊有时并不要硬拼财力,视域和野心更重要。网上也出租各地岛屿,可以先租个体验一下,一天才几十到几百美元。出售岛屿现在已成了希腊的自救行为之一,所以不妨也上www.privateislandsonline.com网站去看看。维珍集团董事长布兰森、亿万富翁巴克利和希腊船王亚里斯多德等富豪都对希腊岛屿感兴趣。超过6000个大小不一的岛屿,平均售价不低于200万欧元。有些刚好满足双人日光浴的岛屿,便宜到令人惊讶。神话中波塞冬搬起石头砸过巨人的地方—现在可以在上头裸奔。

如果觉得自己对古堡里的阴湿气味或者海滨旁的腥味过敏, ebay网站能满足在其他领土的愿望。新西兰南岛南阿尔卑斯山中的奥蒂拉村,前几个月就在ebay上以36万美元的价格卖给了一对美国夫妇。登入popular.ebay.com/real-estate.htm网站,从房地产中随便搜索想要的地标,无论城镇、农场,从得州到大堡礁,从拉斯维加斯到好望角,都有意想不到的美妙地皮。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