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新说﹙十一):人多地少的错觉与城市化道路之争
责任编辑:余力 助理编辑 温翠玲
“人多地少”是畸形体制下的错觉,真正稀缺的是包括基础设施在内的人工资源,其根本原因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府投入失衡。城市和乡村的概念是相对的,“让农民进城”不如把更多的农村变为城市
有种说法由来已久,甚至已成为政府决策部门的首要依据,那就是“人多地少”的国情和18亿亩耕地红线,这也成为房价刚性上涨的最佳理由。其实像俄、加、澳这样地广人稀人口负增长的国家,也存在中心城市、中心地段的高房价问题,可见笼统的人口红利和土地稀缺并不能和房价上涨划等号。
我国人均耕地少于1.5亩固然是事实,但耕地不等于土地,土地更不等于空间,高附加值产业不必非要占用耕地,更何况可耕地和荒地的概念本来就不是绝对的。天津滨海新区过去是盐碱滩,不能耕作如今产值反而更高。
我国国土总面积中,除去新疆、西藏、青海、内蒙古等高寒荒漠地带,以及不能开发的自然、文化保护区,人均可居住面积要远高于日本和欧洲。我国总人口密度132人/平方公里,即使沿海13省市也仅407人/平方公里,远低于欧洲。全国还有超过16亿亩荒地,几乎等于现有耕地面积,加上滩涂等可改造荒地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