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迁这本账
在一位代工业人士看来,富士康或许已习惯了置身一个由自己制定游戏规则的环境。无论是为了主导游戏规则,还是产业发展布局的需要,内迁都是一个自然的选择。
责任编辑:肖华 实习生 彭芸 杨鹏 楼强
劳动力成本并不能节省多少
小李,河南驻马店人,在富士康工作半年之后,成为第一批从深圳迁往郑州的五百员工之一。离开深圳时,他获得的承诺是,拿以前一样的钱──1200块的底薪,通过加班经常可以拿到2000块。
小黎,河南信阳人,大学毕业后在苏州华硕的代工厂工作一年,现在回郑州参加富士康的招聘。他竞聘的工程师职位可以拿到3000块的工资,这和他在华硕的收入一样高。
从富士康各类工种在郑州发布招聘信息和实际状况来看,薪酬水平与较发达地区相比并未大幅削减。
对应聘者来说,因为能和沿海地区拿到相似的薪水,却只需支付内地相对低廉的生活成本,让郑州富士康的招聘异常火爆──8月12日,本报记者在招聘现场看到,有富士康的招聘日,人才市场外面排起了一公里的长队。富士康的展台前一直里三层外三层没有空隙,而旁边的展台却几乎无人问津。
但是对富士康来说,在劳动力成本上能节约的空间有限。
而且,按照业内估算,在富士康的产品成本体系里,劳动力成本的比重仅3%-4%。因此,劳动力成本本身的波动,对富士康而言,虽极为敏感,但绝非唯一。
主导游戏规则
还有什么其他因素在驱使富士康大举内迁?税收和土地的诱惑首当其冲。
一般来说,税收在毛利润里所占比例高达15%-20%。
但是现在,富士康在深圳却面临着税收不再优惠的压力。根据《国务院关于实施企业所得税过渡优惠政策的通知》,2008年1月1日起,原享受低税率优惠政策的企业,在新税法施行后5年内逐步过渡到法定税率,富士康正在此列。正是在这一年里,富士康开始较为公开地谈及内迁计划。
深圳市政府是否会对富士康采取变通手段,继续维持低税率,到现在官方也未有明确表态。
与此同时,内地政府为了实现招商目的,往往都会尽其所能地运作出最优惠的税收水平,以取悦投资者,动辄抛出五年乃至更长的免税期限。
一位长期关注富士康的分析师注意到,伴随着富士康越来越多地把产业迁往内地,公司这几年税率也在降低。
土地问题也是类似的,很难想象,深圳能够一下给出四个龙华园区大小的土地给富士康,而在内地,富士康要在哪里投资,上万亩土地供应大都不在话下。
另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是,自从进入大陆以来,富士康的产业布局一直紧跟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1980年代投资重点在珠三角,1990年代则是长三角,进入新世纪以来,富士康向内地的投资比重明显增加。
在一位代工业人士看来,富士康或许已习惯了置身一个由自己制定游戏规则的环境。无论是为了主导游戏规则,还是产业发展布局的需要,内迁都是一个自然的选择。
按照富士康的构想,现有40万员工的深圳富士康,会逐步过渡为10万-15万人员规模,除了运营、研发、财务和管理等部门,还保留少量应客户要求设立在深圳的生产部门。而离开的生产部门和人员,则将根据产品线分散在重庆、武汉、郑州、廊坊和天津等地。
网络编辑:王尔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