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巴关键词
CUC
全名“可兑换比索”,即古巴版本的外汇券。官方汇价1CUC约为24比索,比美元略贵。其功能跟中国停用多年的“外汇券”相似。不同的是,它与普通比索都被古巴人大量使用。
上世纪90年代古巴经济困难之时,美元曾可跟比索一样自由流通。2004年,古巴政府推出CUC,回收美元。而美元也就在古巴的市场上消失了。记者拿美元兑换,表面的兑换率是1美元兑换约1比索,但手续费率高达20%。
在古巴,普通比索大多用于满足生活必需,如在供应点购买国家凭本供应的食品、日用品、家电等,或在自由市场购买议价食品,或在简陋的国营商店购买为数不多的商品。但比索能够买到的东西毕竟有限——古巴工业基础薄弱,大多数产品无法生产,如果想让生活舒适一点,比如购买质量好一点的卫生纸、清洁剂,或者是运动鞋……就必须使用CUC了。
因此,相对于比索,CUC似乎更像钱。购买哪怕再普通不过的进口产品,在许多酒吧、餐厅中小酌,冲洗数码照片……都得用它。人们收小费也偏爱它,连政府机关、企业员工也会喜欢用它发奖金。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CUC的购买力并不像汇率显示的那样强劲。对古巴人来说,CUC只是生活上档次的阶梯。生存,大多数时候还得靠比索。
“黑市”
尽管政府对此头痛,但“黑市”已是古巴一个公开的秘密。
在古巴,女孩满15岁是一家最重要的日子之一,艾莲15岁生日那天,她家里也要邀请亲戚、朋友搞聚会——但食物、饮料可是个麻烦,凭本供应的数量有限,完全从自由市场购买又太贵。聚会最终还是体面地举办下来了,花销也没想象中那么多。帮上忙的是一个“隐性市场”,至少在猪腿、饮料上节约了不少。
稀缺是产生黑市的催化剂,经济学早已证明,有需求就会有市场。只不过,这个市场没有固定的经营场所,没有固定的售货员,甚至没有人确切地知道什么时候会有哪些商品……但只要有需要,许多古巴人总是能找到它,而且同几年前相比,他们现在更容易买到需要的东西。
其实,只要看看那些遮遮掩掩地向外国人兜售包装精美、做工精良的雪茄的小贩,就知道“黑市”原来就在身边。
Cohiba
卡斯特罗的标志性特征?军装、大胡子,当然还有他曾从不离手的Cohiba雪茄。
Cohiba,与MOTECRISTO(基督山),ROMEOYJULIETA(罗密欧与茱丽叶),PARTAGAS(巴尔达卡)等同为古巴雪茄的上品。不同的是,其它多为西班牙、美国的烟草公司创造,而Cohiba则是其中惟一的古巴本土品牌。
Cohiba,原为印第安土语,一些中国人喜欢称之为“狗尾巴”。Cohiba由卡斯特罗缔造。它诞生于古巴革命胜利后的1966年,也因此染上了民族独立的色彩。从前,Cohiba专供古巴高级领导人或作为国礼之用,1985年卡斯特罗戒烟后,市场上才有出售。卡斯特罗甚至因此成了Cohiba形象代言人。
由于做工考究,更因为其与卡斯特罗的渊源,Cohiba身价不菲。尽管Cohiba还有不同品牌,但最昂贵的却不在品牌,而要看是否有卡斯特罗的亲笔签名。
“爷爷”
在古巴,如果有人用“卡斯特罗”称呼菲德尔·卡斯特罗,那他十之八九是外国人,因为古巴人习惯称他“菲德尔”或“司令”,或者干脆用手在自己的下巴上比划一下。不过,唐人街中餐馆的陶老板和玻利维亚总统莫拉莱斯则称他为“爷爷”。
所以,陶老板跟一些高级官员打“爷爷给子女一块钱”的比方时,古巴官员都微笑不语,却也心领神会。
“骆驼”
远远的,就能听到它粗重的喘息声;当它喷着响鼻从身边经过,脚下的地面都会不由自主地颤抖。
它其实只是古巴的公共汽车,因为背部的两个隆起,它颇似骆驼。由于前些年的能源紧张,为了增加载客量,节约能源,古巴自己改装了一些公共汽车,载重汽车的车头,拉着三段两边高中间低焊接在一起的长长的铁皮车厢,穿行在古巴的大街小巷。
它的速度并不快,往往要近一个小时才有一趟驶过。对于外国人来说,它也许是风景,也许还会感到新鲜;但对于许多古巴人来说,那却是他们不多的代步工具。所以,他们早已习惯了等待。
不过,尽管它步履沉重,却始终不辍劳作,而且,它的车费要比西班牙淘汰的正儿八经的公共汽车要便宜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