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模式的深刻教训——地产新说(六)

实践证明,高度垄断、畸形规划、高污高耗、空间超容、低快乐指数的香港(曼哈顿)开发模式不适合国情

责任编辑:余力 助理编辑 温翠玲 实习生 彭芸

■横看成岭·楼市

实践证明,高度垄断、畸形规划、高污高耗、空间超容、低快乐指数的香港(曼哈顿)开发模式不适合国情

全世界恐怕没有任何一个城市像香港这样依赖房地产业——既盛产众多的地产富豪,同时百姓的置业之路却又如此的艰辛。从一个小渔村到今天的东方明珠,经历了近一个半世纪,与其突出的经济地位和繁荣的房地产业表象极不相称的是,香港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仅7平方米,人均汽车拥有量也排不上号,所谓吃穿是天堂、行住是地狱。“97”回归之前,楼价地价一路暴升,香港政府出台各种措施抑制房价打击炒楼,却越调越涨;“97”回归后,房地产泡沫随亚洲金融危机破裂,政府又竭尽全力托市,却是越托越跌,以至“负资产家庭”十多年还未消化完毕。追根溯源,这完全是港英当局短视的土地和规划政策埋下的祸根,所谓寸土寸金也是人为制造的恶果。

房地产业的支柱地位和持续多年的超级繁荣并没有显著改善当地广大普通居民的居住条件,除了给港英当局奉献巨额土地收益和培植一批超级房地产富豪以外,实践证明,香港模式是高能高耗、居民出行、居住幸福指数偏低的失败模式。

开埠之初,港府就严格限定了土地开发范围,乃至今日还有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10)


回复

2012-09-22

看看吧

回复

2012-09-18

呵呵

回复

2012-09-18

实践证明,高度垄断、畸形规划、高污高耗、空间超容、低快乐指数的香港(曼哈顿)开发模式不适合国情

回复

2012-09-16

中国地产完全是香港翻版

回复

2012-09-16

实践证明,高度垄断、畸形规划、高污高耗、空间超容、低快乐指数的香港(曼哈顿)开发模式不适合国情

回复

2010-08-09

安居乐业,每一样容易!不知这个社会是在进步还是在倒退。

回复

2010-08-09

起初,看前几篇的时候,感觉很一般,看到这里,终于明白作者要说说嘛了,说得好啊!

回复

2010-08-09

通过房地产,实现利益再分配,老百姓的利益被少部分人转移和掠夺~!

回复

2010-08-05

港英政府没有错,因为他们的地皮是租的,不能给予别人永久产权,反观我们,说是住人,地皮居然也是租的,看样子也是没有信心,算准了要回归的,所以掠夺就理所当然啦。

回复

2010-08-05

政府管你那么多的,只要增长了gdp就好,这样就可以升官,走后让下一任来擦屁股。 至于什么社会效益和他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