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统计,从何而来,向何而去?

地方GDP数据高于全国数据,已成为中国GDP近20年来的“惯例”

责任编辑:李梁 马昌博 郭力 实习生 李顺

7月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最新的2010年上半年全国经济运行情况。全国GDP增长11.1%。目前,27个已经公布GDP数据的省区中,除新疆、西藏、甘肃低于全国数据外,其他省份都全面超越了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GDP增长率。

多年来就是这样了。自1992年中国全面核算GDP以来,地方GDP增长率加权平均,从来都是高于全国GDP增长率;而地方GDP的加总,从1996年以来,从来也都是高于全国GDP总量。

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各省GDP数据之于全国GDP数据,在各省份内部,市县的GDP数据,往往也都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如果有人把全国各地市县一级公布的GDP数据,细细统计相加,将会得出一个惊天的数字。

众所周知,GDP在中国,不仅是数字,更是政绩;统计不仅是科学,还是政治。这个美国经济学家发明的统计标准,究竟是如何在中国统计体系里落地生根,并被日益神化的?中国统计体系是如何杂交苏联和美国统计体系,以适应中国特色的数据需要的?

老革命遇到了新问题

中国统计体系由苏式体系转向西方SNA体系,其难度远远超过人们的想象。

中国人都记得,1981年邓小平许下的承诺——到2000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不过到2000年,在论证我国实现这一目标时,稍稍有点麻烦,统计指标变了:工农业总产值换成了GDP(国内生产总值)。而在1981年,中国的国民收入核算中并没有GDP这个概念。

上个世纪90年代前,中国经济核算还是以苏式MPS(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为基础,直到1992年才停止。这个体系的核心,正是邓小平所提到的“工农业总产值”。它在计算经济活动时,仅计算物质资料的生产,而举凡金融贸易、医疗卫生、教育科研等一系列国民经济活动,并不计入。

苏式MPS体系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思想的核心:劳动价值论。而当时西方所采用的SNA(国民账户)体系则基于“要素价值理论”。后来中国统计体系由苏式体系转向西方SNA体系,在实际操作中遇到许多问题。

1978年开始改革开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王怜花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11)


回复

2013-02-19

一群从没有当过农民、工人、商人的人,一群从没有办过企业的人,称其为经济学家。一大特色。

回复

2013-02-19

GDP的只有两点作用,一是可以作为考核官员的指标,二是愚弄大众,制造迷信,别无它用。

回复

2013-02-19

比GDP更为重要的是道德和人心!

回复

2011-08-21

合着老外的政府就不知道它政府的钱花到哪里去了吗?

回复

2011-08-19

资本主义国家的东西我们何用?

回复

2011-01-25

GDP这东东是政府领导喜欢,而民众不怎么喜欢,GDP年年猛涨,领导的政绩高高在上,故而企业上报的数据也就像大跃进时的“亩产万斤”一样,越大越好。我听说某小企业,年产值不足百万,上报数据成了500多万,除了政府有用,我真不知还能做啥用?呵呵!而大多数人的收入没有明显增加,甚至由于通胀而生活水平下降。我想,年年高涨的GDP来自于笔端,而用之于国家政策和领导政绩!

回复

2011-01-25

那GDP从哪来回哪去!我们想要的只是实实在在的生活,而不是一堆数字…

回复

2010-08-25

中国人惯于作假,谁敢保证GDP不会作假,从村到镇,镇到乡,一级一级一直到国家,没法说。 第二大经济体的人均收入有多少?人民过着怎样的生活,比得上日本么?廉价的劳动力能赶得上日本的十分之一么?

回复

2010-08-17

国进民退

回复

2010-08-17

中国特色

回复

2010-08-11

难道曾一度追求的GDP还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物啊~那这个数据显然不适合大肆张扬了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