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产权房”:上海公租房暗礁

公租房,被认为是解决中国“夹心层”住房难题的最新解药。但是公租房投入大产出小,投资回报期往往长达数十年,各地于是纷纷开始探索各种建设模式

责任编辑:肖华 助理编辑 温翠玲 实习生 张利安

■公租房地方策系列报道之一

■编者按:公租房,被认为是解决中国“夹心层”住房难题的最新解药。但是公租房投入大产出小,投资回报期往往长达数十年,各地于是纷纷开始探索各种建设模式,比如重庆由政府主导,而上海则动员所有单位、企业甚至村集体一起来建设。本报本期起推出“公租房地方策”系列,陆续报道各地的模式、经验并探讨其中的障碍。

如房产税一样,被各界寄予厚望的上海公租房政策,短期内将不会正式出台。

上海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内部人士透露,6月初上海发布的《上海市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目前还处于向各界征求意见过程中,估计还需要几个月才能完成定稿,可能年底前后才能推出实施细则。

政策出台如此缓慢,与上海在公租房政策制度设计上密布的暗礁有关。

不同于重庆由政府平台公司直接操刀的模式,上海的《征求意见稿》,对除个体之外的目前已有的各种出租房经营主体,都给予了正名。上海试图调动各种性质的企业、经济园区、区县政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所有主体的积极性,一起来解决麻烦的住房问题。

由区县政府作为实施主体并没有麻烦——他们手中本来就有政策性住房和保障房的土地供应。上海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官员透露,浦东新区将从世博园区附近三林地区的经济适用房中,划出部分房源转为只租不售的首批政府公租房,2010年底就能实现首批入住。

但如果公租房的实施主体不是政府,而是其他单位,问题就复杂起来。这些单位中目前比较普遍的问题是,他们手中的自有土地主要是工业用地。

依照国土资源部《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规定,工业用地行政办公和生活服务设施的用地面积,不得超过总用地面积的7%,同时严禁在工业项目用地范围内建造成套住宅、专家楼、宾馆、招待所和培训中心等非生产性配套设施。

“工业产权房”诱惑

相对于周边商品住宅每平方米高达13000元以上的单价,这些以工业用地价格拿地的住宅,每平方米售价只有三四千元,一套100平方米的房子,差价就有100万之巨

上海张江东区高科联合发展公司,是上海知名的“经济园区公租房楷模”。

副总赵源祥介绍说,东联发建设自有公租房的起因是为了完善投资环境。5年前,国有独资的东联发开始负责张江医疗器械产业园的开发经营,由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莫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