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卡梅伦牌防喷器失效后
卡梅伦,既是墨西哥湾漏油事故中防喷器的制造商名字,也是英国新首相的名字,当第一个卡梅伦失效时,第二个卡梅伦,还有奥巴马乃至人类,应该如何面对这场环境灾难呢
3个月来,墨西哥湾成为世界的焦点。在BP公司宣布堵漏成功后,泄露的马贡多油井将逐渐恢复平静,温暖的墨西哥湾流又会源源不断地流向北欧,把富庶与繁荣带给大不列颠岛和北海沿岸国家,把优良的不冻港带给卧在北极圈上的挪威。不过,今年的湾流里也许还会夹带着原油——一些亿万年前生命的问候。
BP和美国的百年恩怨
BP和美国石油公司的江湖恩怨,至今已持续了一个世纪。早在1920年代,BP的前身就和洛克菲勒属下的标准石油在争夺石油上屡见冲突,“凡尔赛条约”让英国霸占了欧洲和中东,标准石油利益有失,哀怨不已。
近年来,BP和美国之间的关系也布满荆棘。BP在1998年并购了当时为美国第五大石油公司的阿莫科石油(Amoco),合并后的新公司名字为 “BP阿莫科公司”,这是当时排在埃克森和壳牌之后的世界第三大石油公司。两年后,BP把阿莫科除名,名字改回BP。对此,BP的解释是:此BP非彼BP,不再是“英国石油”的缩写,而是“超越石油”(beyond petroleum),很多美国阿莫科的加油站也改成BP的标志。
阿莫科原是洛克菲勒旗下的印第安那标准石油,而洛克菲勒是美国精神的象征,BP的改名无疑伤害到美国人的民族情结,就像1980年代三菱财团买走了洛克菲勒中心一样。后来日本经济大崩溃,洛克菲勒中心又重回美国怀抱。美国对付日本一个国家尚如此,如今的BP怎能得到好的待遇?
2004年,BP整合自己的石化产业,成立新公司亿诺并计划在美国纽交所上市,这显然可以加强BP和美国之间的依存和联系,消除当年BP并购阿莫科的阴影。2005年9月,BP向纽交所递交了首次募股计划。就在无数美国投资者怀揣控制BP石化产业梦想的时候,BP却宣布,亿诺已卖给一家名为英力士的英国私人公司,从而放弃了上市。此外,BP在美国还陆续出了一些事故,包括2005年德州炼油厂爆炸,2006年阿拉斯加北坡石油管线泄漏,这让BP和美国的关系雪上加霜。
与此同时,BP和中俄还保持着密切的关系,这让美国对其更无好感。BP在俄罗斯的业务和秋明石油(TNK)合并,建立了合资公司TNK-BP,成为俄罗斯第三大石油公司。这次BP宁愿名字在TNK后面,看中的是TNK所控制的油田。而早在1970年代,BP就进入中国,是和中国合作最密切的西方石油公司。它和中国一起开发南海的天然气,还是唯一参与中国航空油料业务的外资企业。值得注意的是,就在7月12日,中石油和BP还接管了伊拉克鲁迈拉油田的经营和管理,鲁迈拉是伊拉克最大的油田,为伊拉克贡献40%的原油。
这次事故的真实原因我们很难确切得知,但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美国早就想找机会教训一下BP了。如果原来还碍着布什和布莱尔的亲密友谊,现在两国变了天下,正是大好时机。
英美两国的能源现状
英美两国的政府都是刚执政不久,一个是史上第一位具有黑人血统的总统,一位是史上最年轻的联合政府首相,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两国政府都不大好过。
众所周知,布什政府具有浓厚的石油背景,切尼、赖斯和布什本人都和石油业有密切的关系,这是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产生的原因之一。而原英国首相布莱尔视美国为紧密盟友,给予布什大力支持。在2001年和2003年,英国分别支援美国出兵阿富汗和伊拉克,这使得布莱尔遭受到各界的抨击,曼德拉就曾说过,布莱尔犹如布什的外交部长。
政权交替后的美英新政府,都面临着如何向旧政策作别的任务。在能源问题上,奥巴马积极推进新能源政策,减少美国对石油的依赖。而在英国5月的大选中,出现了保守党和自由民主党联合执政的情况,年轻的卡梅伦成为新一任首相,巧合的是,他的名字和漏油事故中防喷器的制造商名字相同。
这次墨西哥湾漏油事件是奥巴马推荐新能源战略的一个好的借口,但他也未能说服民主、共和两党参议员团体支持新的能源和气候法案。同时,奥巴马在漏油事件的表现也让人颇多微词。而英国崭新的联合政府确实比单纯的保守党和工党来执政有更有代表性,但也让卡梅伦在决策中要照顾到更多的人,包括绝大部分右翼选民和部分中左和中间选民。
就石油储备、生产和消耗来看,英美也有很大差异。除了遏制发展中国家的能源消耗和占有,英美两国的能源战略很难找到共同点。业界用“储量-生产比”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石油储量,即探明储量和每年原油产量的比值,这个比值可以近似解释为,据现在的生产规模,探明储量可以提供国家生产的年限。按美国能源信息署的数据,美国为8年,英国为6年。美国看似储量规模略大,但如果考虑到消耗,美国的石油储量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美国要进口近6成的原油,而英国的产量和消耗接近,需要进口的原油不到1成。两个国家都是发达国家,对石油的消耗趋于稳定,所以,美国迫切需要控制海外的石油资源,以保障其原油进口,相比而言,英国的压力就非常小。
BP是英国当年殖民的先锋,是其命根子和多年的宠儿。英国政府对BP的支持非常坚定,但英美两国的利益分歧阻碍了美国对英国的让步,即便是BP的很多股民是美国人。两国政府和人民更想利用这个机会给对方一些脸色看看,何况在伊拉克,两国的石油公司已经形成竞争关系。
能源的未来
事故发生3个月来,全球平均油价平稳,6月初的每桶油价比事故发生时低10美元,之后油价略有上扬后回落,目前油价又回到6月初的水平。事故对墨西哥湾的开采已经初见影响,但对其他地区的影响不大。不必说对陆上石油开采的影响,就是对其他地区海上石油开采也影响甚微。这一点,与当今世界的能源格局有关。
世界上的能源分成5类:液体燃料、煤、天然气、可再生能源和核能。所有能源的消耗量都在每年增加,科技进步和国家的发展会改变这些能源供给的百分比。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的分析,煤、天然气和核能的比重在25年内不会发生变化:煤和天然气加起来占一半,核能占5%-6%。现阶段液体燃料(石油提取物、生物燃料等)占35%,可再生能源占10%。普遍认为,如果没有政策性限制,25年后,液体燃料将占30%,可再生能源(包括风电、太阳能等)占15%。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石油的重要性。虽然现在新能源的发展比其他类型的能源更快,但在25年内,仍然难以比拟石油和天然气的地位,这也是美国民众和议员对奥巴马新能源政策反应冷淡的原因之一。美国需要石油这一客观事实很多年都难以改变,停止了墨西哥湾海上钻采并不意味着美国新能源就倾向于蓬勃发展了,当钻井平台离开墨西哥湾,它们会就近转战增长中的西非安哥拉、尼日利亚和巴西的海上,短时间内难以再回来,美国将更多依赖其他地区的石油。奥巴马可以违背参选时的承诺,走向布什的能源政策,加大对中东的控制。如果奥巴马认为对中东的控制和自己的策略不符,加拿大阿尔伯塔的油砂将是唯一的选择。而无论是油砂的提炼,还是输油管道的建设,都是环保主义者非常反对的,奥巴马如何应对这一棘手问题,我们将拭目以待。
同时,新能源对于电力供应的发展也有限。现阶段新能源发电量占2%,到2035年,新能源发电量约占7%,虽然发展迅速,但这仍然占全球总发电量不足1成,煤仍然是发电的主要来源,始终占4成。对于中国,这是个好消息,因为中国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
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对石油消耗的激增近年来引起了世界的关注,这主要是因为交通运输的迅猛增长,如北京在2009年底机动车保有量达到了400万辆。中国已经是世界上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且大量依靠进口。所以,我们在全力追求GDP和企业产值时,不应忽略了进口设备和技术的比重,这种忽略容易导致急功近利的设备进口而忽视对核心技术的研发和拥有。现在,中国的陆地石油深井和海上石油开发,还依靠着国外的核心设备。而国家政策对太阳能和风电产业认定为“过剩”,也同样有所忽略。中国在新能源开发上即便是过剩,也是制造、集成的过剩,绝非研发的过剩。
交通运输的发展让中国面临着比美国更严峻的石油需求,而技术上的不足让中国处于劣势。在感叹墨西哥湾漏油的同时,我们也得想到,同样的事故暂时还发生不到中国的头上,因为我们还没拥有独立在深海钻井一万米的技术能力。清醒认识世界能源格局并致力于长期的技术开发,充分利用性价比最高的能源并建设充分的能源储备,才是摆在中国面前的道路。
(作者系美非能源有限公司副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