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国内各种植树、出行减排项目层出不穷。由于缺乏政府层面的监管,以及更具公信力的标准、测算方法,这些出于良好愿望的自愿减排交易背后恐酝酿着各种舞弊和投机风险。
责任编辑:曹海东 实习生 袁端端
在“低碳”概念风行之时,国内各种植树、出行减排项目层出不穷。由于缺乏政府层面的监管,以及更具公信力的标准、测算方法,这些出于良好愿望的自愿减排交易背后恐酝酿着各种舞弊和投机风险。
时髦碳汇来袭
“碳汇”这一几年前还是陌生的词语,如今正风靡世界,人人拿来赚吆喝。
“海洋碳汇,我们每个人都能参与。”最近,浙江东海区渔政局的官员为海洋碳汇试点大作广告。“个人认购碳汇的最低标准为200元,企业碳汇最低标准5000元。”
据了解,虽然目前海洋牧场正在报批,但前来问询海洋碳汇购买的人已经络绎不绝。在渔政局看来,“碳汇”可以吸引热衷减排的企业和个人,将资金用于海洋牧场的建设和维护。
被曝光的不合规“碳补偿”案例
碳汇是指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
①2010年4月,澳大利亚公司Green Switch被勒令为其可再生能源项目产生的碳信用额度进行核证,此前该公司已向公众销售了上万美元的碳减排额。
②2010年,巴拿Silva Tree公司向公众兜售植树投资项目,并自称获得了经过核证的碳信用额度。但根据国际NGO 的实地调查,至今该项目仅种植25英亩,该公司负责人也承认认证仅在申请中。
③2007年,梵蒂冈从一家匈牙利公司Klima Fa购买了碳信用额,并声称成为全球第一个“碳中和”的国家,结果该公司并未按照承诺种植哪怕一棵树。
④为众多国际名人提供了“碳中和”业务的美国公司Native Energy,事实上其碳补偿项目均未发生,只承诺将在未来20年内完成,第三方认证机构拒绝为其认证。
⑤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开发商利用轮船在南太平洋抛撒铁灰,称此举将有益吸收碳元素的藻类。美国环保署已经表示该计划是海洋非法倾倒。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XER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