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相 捐款24小时
开始的想法是,要捐钱也该是帮助“中国人民”,英国人民的日子肯定要好过一些。直到欧洲纪念二战那天,伦敦街头站满义工,无论你捐多少钱,都会有一朵小花别在你身上。街上几乎人人胸前都有一朵花,于是欣然“入股”。
接着是在常去的超市,买完面包和饮料,到了收银台,有个男孩站在旁边,看到我付账就热情地帮我装袋子,然后拿出一个筒说:“女士,学校组织我们去非洲,在那里义务帮助失学的儿童。我们需要路费……”没等他说完,我就把钱放进了筒里。环顾周围,可不,每个款台边都站着个小男孩,穿着统一的T恤衫,态度殷勤。哪个做母亲的看到都会同情。
就在这家超市的门口,长期有人卖慈善杂志。大多数时候是个黑胡子男子,站在那里举着杂志冲行人不断鞠躬,不停地说:谢谢!谢谢!永远微笑,永远谦卑,身上戴着标语:Working Not Begging!杂志挣的钱则用于资助贫苦家庭的孩子受教育。于是买了一本杂志,不想他得寸进尺,拉住我要了一份面包和饮料。
我心里就有些犯嘀咕,这以后每天路过超市,每天遇到他,还真麻烦。反正不是自己预想的那样简单。其实也没什么,人家长久站在那儿,为的是没钱受教育的孩子,买点食物给他,又有什么不好。主要就是,慈善这事儿在我心里比较神圣,就认为所有相关环节都该是神圣庄重。这是我的“洁癖”,我检讨。
于是算了算,如果把每天遇到的、需要捐钱的地方加起来,包括地铁中的歌手、女儿学校的捐助项目、温布尔顿固定的捐款点、当街拦截式的筹款、信箱里不断收到的请求捐助资料……要成为有爱心的人还真要有点经济基础。女儿已经养成了习惯,只要信箱里出现那个绿色的塑料袋,她就把玩具、衣物、鞋子往里塞。那是个慈善机构,定期往你信箱里放一个特别的袋子,只要把袋子上说明的物品放进去,第二天就会有人取走。有时我不得不婉转地对女儿说:要不这双鞋下次再装进去?感谢上帝,这个袋子每两个月出现一次!必须承认,这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平等而有尊严;对孩子也是持续的教育,关于爱心和给予。
就琢磨,即使自己希望“让世界充满爱”,是否也该有所选择、确定方向。
是不是因为自己喜欢音乐,凡是街头艺人,就捐;还是因为自己是母亲,凡是事关儿童,就捐;还是凡是关于残疾人,关于无家可归,关于非洲?
插图 周嘉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