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少折腾,外部少干扰革新教育的十二条具体建议

高考这根神经太敏感。它是没有底线的社会中公正、道德的最后一道防线,应慎之又慎!

责任编辑:戴志勇

编者按: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博士,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客座教授,校董,曾办过学校。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其实很多都明摆着,但由于一些人维护既得利益,不肯直说。作者敢于说破,并提出了很有见地 的建议。供教育主管部门及其他关注中国教育改革的读者参考。

高考这根神经太敏感。它是没有底线的社会中公正、道德的最后一道防线,应慎之又慎!

这些年高校扩招,也有点高校利用农村人的旧观念,糊弄人交钱上学的意思。“教授治校”这个提法其实有问题。整个学校的管理、经营、发展决策则应由学校董事会决定。

核心期刊制度也是这些年人为设计的一大弊病,这完全是仿计划经济的观念来的,除了增加学界腐败外没有什么真正的好处。

职业教育应是今后一个时期中国教育发展的重点,应完全向民间、社会和外国开放办学。

(向春/ 图)

5月5日,温总理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该规划公布征求意见之际,温总理也曾在网上谈了一些久违的教育思想,闻之颇感亲切。我关注教育有年,在此就规划中涉及的一些问题,谈谈我的看法。

教育部新部长上任伊始,首先明确提出教育资源要区域平衡,抓住了多年来民意不满的一个突出问题。曾几何时,错误的被普遍当成了正确的,行政力量大搞重点学校成了创新,进而成了常态。结果造成了教育供需关系突出、普遍、长期的矛盾。教育资源人为加剧的不平衡,是在没想清楚的情况下,追求政绩的一个恶果。

除了教育的区域平衡,还有几个问题,社会舆论、学生、家长反应非常集中,容易激化矛盾,生出事端。一是高校招生的多样化;二是大学生就业。

一、高考招生不应急于扩大多样化

我认为,对已实行的高校招生的多样化不应急于再扩大、推进,而应总结、规范、改正、加强监督。

已实行的这些高校招生的改革尝试,虽是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病,也有一定成效(有些是校际竞争推动产生的新办法),但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要做到公正、少出问题怕是不可能。在追求更好时首先要想到防止更坏。

对这些多样化的招生办法,现在社会上已议论纷纷,很容易成为热点,出点事就可能引起公愤,成为责难、攻击的焦点。现有的多样化的高考招生办法,总的来说对贫困农村的孩子和城市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是不利的。一些统计表明,进北大清华等名校的农村孩子的比例大幅度减少。

据了解,由于达到中学生某种竞赛成绩的可直接保送上大学或可在总成绩中加分,一些中学便在有关的竞赛中用各种办法帮自己学生作弊,特别是在化学实验等环节及科技发明竞赛上。

社会上对省级三好、班干部加分意见最大,因为这最容易使有势力的家长和学校合伙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瓦特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