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师:王晖 就要和别人不一样

  身高180多公分的王晖略一弯腰,用一只长胳膊轻巧的捞起地上那只看起来生活不错的肥猫,亲昵地抚摸着它的毛,“它的理想就是当一只流浪猫,总愿意抽空跑出去和那些野猫混在一起,还会带它们回来吃自己的粮食。”语气里是毫不掩饰的赞赏。这只猫此刻待在王晖的工作室,这里也是它的固定居所。办公室的阵列架上除了一排排的建筑设计模型,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一堆名牌猫粮。“我走到哪,哪就会有猫。”住所,工作室都有猫的影子。或者,猫在此长住;或者,来来去去。走了没人留,来了没人撵。这些地方,随时准备着猫粮,窗或门一定有一个为猫留的通道。王晖也解释不清为什么这么有猫缘,连他交的朋友也几乎都是家有若干猫咪的人。王晖的工作室紧邻他设计建筑的今日美术馆,他常去今日美术馆旁边的咖啡馆,甚至,都快把那当成了办公室,不知从什么时候起,那里也跑去一只野猫,以此为家,再没离去。

  “最多的时候我家里养过32只猫,都是不知打哪来的野猫。从高处往下瞧,看到的都是猫的后背,那感觉好像是坐在飞机上看非洲草原上的斑马。”跟猫没缘的人无法想像在一个城市里,除了宠物医院,会有这么多的猫聚在一个人的家里,在王晖眼里,无论城市乡村,野猫到处都是。

  逼着王晖追根溯源和猫的缘份时,他把回忆的线捋到了3岁那年。

  3岁时,妈妈怀了妹妹,因为房子小,王晖只能一个人住进了储藏室改成的房间里,“那个屋子只有56平米,因为紧挨厨房,每天晚上,屋顶都有一些老鼠出没,纸糊的棚顶被老鼠踩得发出很大的声响,有时候还能听到老鼠打架。”他常常整夜整夜的瞪着惊恐的眼睛听着老鼠的脚步声到天亮。直到有一天,父母带他去串门,看到一窝刚生下的小猫,他要了一只,晚上,他搂着那只猫睡着了,单独一个人睡后,他从没睡得如此香甜,因为有猫的陪伴,王晖再也没有过恐惧和孤单。“打那个时候起,我身边再也没断过猫。”

 

“左右间”最出名的部分是厕所

  除了家之外,猫在王晖的名作“左右间”咖啡馆里也占有一席之地。

  “左右间”坐落在圆明园里。七八年前,王晖就开始筹划设计自己的咖啡馆。当时大多数酒吧过分的装饰和幽暗的环境让王晖极其反感,王晖的设计理念之一,就是“下手轻点”。选址是在2003年,那时的“后海”已经小有规模,但王晖和搭档费斌觉得那太闹,选了圆明园这个僻静的地方。“圆明园在北京一直是个很冷清的地方,不像东城,十年前就很繁华了。我对圆明园有一种特殊的情感,这不只关乎建筑,说白了,要的就是颓废、荒凉的劲儿。这个园子的美就在于它的气质,虽然破败,荒芜,但仍然能给人以强大的震撼。”他们当时选做咖啡馆的院子是个大仓库,又脏又乱,常人走进来绝对不会多停留一分钟。现在却成了时尚指数颇高的休闲场所,时常有明星穿梭其中,肤色各异的老外是店里客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左右间”最出名的部分是厕所,很多人到圆明园冲着“左右间”,很多人到“左右间”冲着它的厕所,一间厕所能成为一个店的招牌,不用说在中国,在世界上都不会太多吧。

  进了“左右间”的院子就会看见院中央立着一个用不锈钢镜面包起来的方形建筑,这就是传说中的“左右间”的厕所。卫生间的地面和屋顶均为透明材质,脚底架空,以一种半漂浮状态出现在小院里,从地面隔着玻璃看下去,灰色的碎石上三心二意地点缀了些枯枝败叶,有时,野猫会在这慢悠悠的踱步而过,如厕者踩在上面感觉有点悬空,坐上马桶时会有不踏实感。头顶上是个鱼池,人可透过鱼池看到天空,看云彩,有一种伏在水底的感觉,在这种空间里如厕,“让人没有尿意,即使终于开始尿了,也是由细到粗,不敢造次”。

  “这个设计也是因地制宜分析出来的,小时候去农村,在农村上厕所比城里头来劲多了。下雨天还得打个伞,我就觉得那感觉特好,但是在城里,你也不可能真的做一个让人打着伞上的厕所吧,卫生纸都淋湿了。那上面就封个玻璃吧,能看见天;可封个玻璃北京风沙又大,脏了很难看,我从小就喜欢养动物,放上水,养点鱼吧,这样尘土落到水里头,换水的时候那玻璃不也就干净了嘛。”

  他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念头,却颠覆了我们的生活体验,它让你恭敬你所不恭敬的,忽视你所不忽视的,让你至少在释放的那几分钟里,回归自然。

  不知道还有哪个设计师会对一个厕所费这么多思量,这种如厕的方式,总让人觉得设计师是在恶作剧。“我就是想做不一样的,如果想找哪都有的,干嘛来我这呢。”

 

设计就像破案一样,需要分析

  外界对“左右间”的盛赞,并不能减少王晖心里对自己作品的不满,他“特怕看到自己设计的建筑”,看到有些地方,“就想自己骂自己,唉,要当时再卖卖力,再多画几张图,这块就不会错,但是永远会错,所以很烦”。当然,这些问题只有他自己能发现,所以,他很少去“左右间”。

  设计在王晖那,远没有别人想像的那么复杂,“好多人喜欢把自己的工作描述得非常神奇,好像喝二两以后才会想出来,设计是可以分析的,像破案一样,只要有线索,就可以分析出来,这个工作是没什么灵感的。只不过是你自己心里头攒了很多想法,就像银行一样,需要的时候取出来。所有的痛苦,在于一开始你怎么去发现问题,怎么分析和解决问题,这需要你的敏感度,但这个敏感是训练出来的,不是天生的。好多人都以为我们做一个设计要绞尽脑汁,如果那样我早死了。”

  王晖有一些学数学、生物、物理等学科的朋友,他认为这些朋友,以及这些学科的思考方式给了他许多启迪。

  王晖说自己现在还处在学习期,“我自己还在通过不同建筑的具体实践来大量的补充学习。我觉得建筑师不可能在50岁以前就有多么伟大的作品,真的。我不相信30岁或者像我40岁就能做出多么多么伟大的东西。建筑设计没有神童,它是通过特别长时间的坚持、思考,最后形成了伟大的作品。”在王晖眼里,现阶段的北京,没有有力量的建筑出现。

  在王晖看来,设计如果有重复,那属于“道德问题”。

  曾经,王晖接手做一个别墅的设计,业主很满意,但是他自己不满意。这单业务完全结束后,他却绞尽脑汁想办法如何说服业主让他再做修改。“这事儿很麻烦,在这种时候还向业主提出来要修改,对我前面的工作是一种否定,业主不是专业人士,可能不会理解,从而可能导致他新的怀疑和否定。”    

  后来因为土地性质方面出现了问题,这件事不了了之。

  王晖固执地坚持一点,求真,“有一点假的我都会觉得很受折磨。”

 

你能控制的只有下一个球

  王晖1969年出生于西安,父母都是老师。因为从小喜欢画画,一直想考的是跟美术有关的学校,上高中时的一个春节,母亲带他去同事家,那家的男主人是建筑设计师,孩子受父亲影响学了建筑,春节放假回来,王晖的母亲刻意安排他去跟这个建筑系的学生聊聊,她认为儿子既然学画画,就应该考跟建筑设计有关的专业,“在他们家的书架上,一大堆建筑类的书,打开之后,发现里面都是彩色的画,我觉得很神奇。这之前我无论如何不能把房子和水彩画之间建立起联系,我以前只画山、水、鸵鸟、丹顶鹤之类,想不到房子也能画。那时对建筑就有了点感觉。”1989年,王晖考上了西北工业大学建筑系。毕业后,留校任教一年,这一年,“发现一个大问题,我教建筑设计,但是自己没设计过房子,教的只能是书上写的。有时候面对学生的一些提问,我不知道怎么回答,因为你没盖过房子,你怎么能相信自己的答案呢?”王晖决定离开学校,“重新复习考研究生,考上了,但因为学校在哈尔滨,离家太远,家里强烈反对,就放弃了。”父母希望他留在西安,但还是没能留住他,辞去工作后他跑到北京,成为北漂中的一个。1995年,王晖和几个朋友合作长安俱乐部里西餐厅的设计施工,这算是他的第一个作品,这项工作让他赚了“当时可算是巨额的钱”。钱是夏天赚的,冬天就被人骗了个精光,这事不算小,但在王晖心里“三天就过去了,你急也没用,事情已经发生了”。

  从小打篮球,让王晖养成了一个思维习惯,“打球和生活一样,这个球出去了,无论漂亮还是失败,就随它发展吧,你能控制的只有下一个”。

  从那以后,“如果自己感兴趣的事情,钱不钱的就不是很上心了。”

 

如果能跟别人不一样的话,干嘛非得跟别人一样?

  王晖最常说的一句话是:如果能跟别人不一样的话,干嘛非得跟别人一样?这不仅是他的设计原则,也道出了他的个性。“不喜欢打电话,如果能见面就见面聊;不愿发电子邮件,没有感情;喜欢发短信,一去一回,速度快,感觉语气都还在。”

  “我喜欢的人我会很好地和他们沟通,如果不喜欢的人,我可以一句话都不说。那么多喜欢的人我还不认识,何必浪费时间和不喜欢的人说话?”说话间,他不时用手往上推一下那副在威尼斯配的独一无二的眼镜,绿色的镜框,两个镜腿则是左蓝右红。

   “不喜欢看电视,电视对我的作用就是加快睡眠速度,只要打开电视,我很快就能‘晕’过去;不愿上网,刚刚学会收发E-mail;不习惯长时间盯着电脑,电脑上的所有文件,都得打印出来,转换成纸质的东西才接受。打印机对我来说非常重要,每天都需要打印大量的设计样稿。”王晖是个急性子,打印速度慢,他就开始烦躁,“纯属浪费时间,你已经知道这件事的结果,可还是要等,这个时间完全可以做其它有意义的事儿。”以前的打印机因为速度慢,没少挨王晖的“铁沙掌”,还好,“最近买了一台HP Color LaserJet CM1017多功能彩色激光一体机,体积很小,却能扫描、打印、复印,”王晖掰着指头数着。“对了,还能支持多种格式的储存卡,打印数码照片更是不在话下,这是N多功能合一的机器。不论是黑白,还是彩色;不论是图纸,还是照片,打出来质量真没的说。它还可以直接上网,机器本身带有一个小显示屏,不用连接电脑,连我这种对电子产品很抵触的人也很快就学会用了。最主要,打印速度非常快,每分钟能打8页,这点让我很舒心。以前,我们经常要去专业的图文社打印大量的图片和图纸,现在不用出办公室门就一切OK了。我正在考虑,要不要也开个图文社。”王晖开玩笑道。

  王晖喜欢纸质的东西,还表现在他对书的热爱上,“我特别不愿意只看一本书,我在家一般都是打开几本或十几本书一起看。”阅读对王晖来说,不是放松或娱乐,“是解决问题的过程”。

  王晖阅读涉猎的范围非常广,建筑、影视、音乐、宗教、医学等众多学科。

  “拿起一本书后看到一个问题,想起书架上有本书里讲到了这个问题,从书架上取出这本书看,又发现这本书里面有一个问题是另一本书里有答案……不断有新的问题出来,就这样,到最后桌上地上摊了一大堆书。”

  没看完的书他会很惦记,“有几次在外面办事,心里老想着那几本书,办完事情就赶紧回家接着看。”

  王晖的家在距离北京市区近40公里一个叫柿子林的地方,那里三面环山,树木葱翠,周围没有高楼大厦,钢筋水泥,他的家是一个单独的院落,王晖把那个院子称为“没有顶的房子”,浴池被安装在了室外,王晖不喜欢房子把人和自然隔绝开,他屋子的围墙是玻璃做的,“这样的空间能感受到人和自然的关系,风、雨、雪、阳光,自然界有什么,我就能感受到什么。” 王晖说自己是个工作狂,可只要下雪,天大的事他也要放下,急忙赶回家去,拿着一瓶小二锅头,泡在院子里那个能洗温泉的浴池里,用身体感受人间的冷暖。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