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可以这样写,语文可以这样教——北京四中一场奢侈的教育改革

北京四中是个传奇式的中学,从李敖到陈景润,从薄熙来到陈凯歌……许多政界、商界、学术界、文化界的“大名字”都出自四中。四中的高考升学率名列前茅,这所传说中的中学,最近在语文教改上大动手笔。

责任编辑:平客 袁蕾 实习生 常仙鹤

北京四中是个传奇式的中学,从李敖到陈景润,从薄熙来到陈凯歌……许多政界、商界、学术界、文化界的“大名字”都出自四中。四中的高考升学率名列前茅,近年来,每年都有95%左右的毕业生考入重点大学,其中40%被北大、清华等录取。

这所传说中的中学,最近在语文教改上大动手笔。

语文不再是“中心思想”和“主题大意”,学生们在作文里,与切·格瓦拉在南美丛林里穿梭,与罗斯福总统共进早餐……

1952年的这一天,我和平常一样早起,给麻风病人服药,嘱咐他们先准备一下,马上就要作弥撒。

这里是圣帕布罗麻风病院,与其他医院不同之处在于一条亚马逊河,把南岸的患者和北岸的医生、护士等医院的职工及修女隔绝开了,一边是垂死挣扎的灵魂,一边是充满希望、怀揣理想的生命。

在这雨林环绕的小岛上,阳光能遍及每一个角落,驱散每一丝阴湿的空气。

弥撒之后,已近中午,总管把两个医学志愿者带来南岸,并由我领他们参观医院。我拿出准备好了的两副手套递给他们,说:“在这里工作需要戴上手套。”我看见他们两个疑惑的表情,又加了一句,“这是规定。”

“南岸的患者不是都已经服药了么?应该没有传染性了。”其中一个瘦高的男子开口了,我看过雨果·佩斯博士的推荐信,这个人应该就是埃内斯托·格瓦拉——一个还没毕业,乳臭未干的毛小子……

这段文字并非出自切·格瓦拉的外文传记。其实,这是北京四中高一学生刘娃的作文,题目是《偶遇》。刘娃以一个修女的视角,描摹了从大学休学、周游南美的切·格瓦拉。那时,日后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还只是切·格瓦拉人生地平线上的远景,但其中的种种端倪,已经被刘娃以素描轻轻勾勒出来。写这篇作文前,刘娃对切·格瓦拉的了解仅限于广泛印刷在T恤上的格拉瓦头像。“写得真棒啊!甚至通过环境和景色描写塑造了一种很南美的湿热的感觉。”读过刘娃的文章,同学张硕瑛由衷赞叹。

不要以为刘娃是特殊的才子。事实上,赞美她的张硕瑛自己就不赖。

张硕瑛以一个乱世中流离失所者的口吻完成了她和辛弃疾的神交。有几百页的稼轩诗词垫底,张硕瑛在写作的过程中最大的收获是明白了诗人们为什么喜欢“踱步”。“以前看李白、稼轩等人的诗词心中会有一种不屑:想当官儿的老头儿们,省省吧。但这次我深深体会到了诗人们乱世踱步的悲痛。”张硕瑛在她的“创作后记”中写道。

一篇《偶遇》,让全年级几百个刘娃、张硕瑛神游万仞、思接千载。而这一切,始自虚拟课堂上一则短短的作文提示。

“时间充裕得超过你的想象”

韩露老师是按下按钮、启动穿越之旅的人。他和同事们是“信息化与学科教学优化实验”的积极参与者。从2003年到现在,这个实验的行政和财力支持者换了好几拨,清华同方基础教育研究院、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央教科所、北京教育学会…&h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莫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21)


回复

2012-06-10

%¥……&*

shengxiashu
回复

shengxiashu

2012-06-09

自由地表达并不意味着就要标新立异,就要写些超现实的文字,而是按自己想要的方式表达,也就是说你或许喜欢中规中矩地写一篇文章。

回复

2012-06-09

也就在这升学压力极低的地区才敢有这种改革吧~

流转流年
回复

流转流年

2012-06-09

看看农村中学,山区的学生。达到这样的条件,中国需要多少年!!教育公平吗?地域发展不均衡,北上广可以达到,其他地区呢?

回复

2011-04-30

中国教育新方向

回复

2011-04-26

看了很让人心动,作为老师也很想尝试这样的教法,也许还可以有自己的创意在里面。不过,有些评论让人看了让人很不舒服,显得很“小心眼”,似乎四中怎么着大家了,恨不得把人家“怎么样”···有距离就学习人家啊!为什么总是妒忌?不理解,而且这些人总是会有很多理由···

回复

2011-04-26

没什么新鲜的,8、9年前我们就这么上课。教育信息化推动10来年,这样的教学方式还成为新闻说明什么?

回复

2011-04-25

从心底里厌恶北京。

回复

2011-04-25

我们不要只对此持批评的态度,更多的是我们要从中学到什么!

回复

2010-06-09

以上提到的几个名人,出自四中纯属偶然。 语文教学改革:在多读的基础上,深入的讲评,讨论,练习,至关重要。 学语文,最终要落实在写作上。写文章“盖非知之难,能知难也”! 哈尔滨金融学院 曾祥源 zengdian

回复

2010-05-31

教师资源真的很重要,地方上能引进这种优质的师资吗?就算有,教师感顶着头上的成绩指标“胡作非为”地教孩子吗?

回复

2010-05-26

北京的孩子是大娘生的,搞搞浪漫和素质教育,清华北大等重点大学随便进。请问外省的孩子们呢?这篇报道想要表达什么?说明什么呢?北京四中的这些所谓“先进”是怎么换来的?写这报道的两个记者,你们脑子进水了么?

回复

2010-05-26

做的很好,希望以后文坛上能出现几个别具风格的真正的敢说真话,敢写现实的作家。我们的思想是自由的。

回复

2010-05-25

北京四中的改革的一个小起点而已,每个学校都有那样的条件??

回复

2010-05-25

教育资源不公不公不公!

回复

2010-05-25

人家有房有车,权当分配不公;人家浪漫高中,且算教育不公。不用羡慕。现实残酷,何堪青丝白发?与友同销万古愁

回复

2010-05-21

救救孩子

回复

2010-05-20

教育应该是这样的.但是只有北京四中等少数中学的孩子能够享受这样的教育. 他们没有升学的压力,百分之四十的都能升入清华北大. 而别的地区的孩子起早贪黑读那些只是为了高考,偏重考试而非实际能力的书.还有很多考不上大学. 为什么呢.因为对北京四中的孩子来说,"薄熙来"是他们未来生活和事业的写照,这个国家的未来是他们的. 悲哀.

回复

2010-05-20

别的省的孩子们在残酷的教育下,起早贪黑,北四中却玩起了浪漫。北大清华像他们家开的,那用什么考试,这样的教育体制下,这样的人才,才导致北大清华像养猪场一样。

回复

2010-05-20

确实奢侈,全国又有几家北京四中呢,没有高考升学率的压力才可以浪漫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