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可以这样写,语文可以这样教——北京四中一场奢侈的教育改革
北京四中是个传奇式的中学,从李敖到陈景润,从薄熙来到陈凯歌……许多政界、商界、学术界、文化界的“大名字”都出自四中。四中的高考升学率名列前茅,这所传说中的中学,最近在语文教改上大动手笔。
责任编辑:平客 袁蕾 实习生 常仙鹤
北京四中是个传奇式的中学,从李敖到陈景润,从薄熙来到陈凯歌……许多政界、商界、学术界、文化界的“大名字”都出自四中。四中的高考升学率名列前茅,近年来,每年都有95%左右的毕业生考入重点大学,其中40%被北大、清华等录取。
这所传说中的中学,最近在语文教改上大动手笔。
语文不再是“中心思想”和“主题大意”,学生们在作文里,与切·格瓦拉在南美丛林里穿梭,与罗斯福总统共进早餐……
1952年的这一天,我和平常一样早起,给麻风病人服药,嘱咐他们先准备一下,马上就要作弥撒。
这里是圣帕布罗麻风病院,与其他医院不同之处在于一条亚马逊河,把南岸的患者和北岸的医生、护士等医院的职工及修女隔绝开了,一边是垂死挣扎的灵魂,一边是充满希望、怀揣理想的生命。
在这雨林环绕的小岛上,阳光能遍及每一个角落,驱散每一丝阴湿的空气。
弥撒之后,已近中午,总管把两个医学志愿者带来南岸,并由我领他们参观医院。我拿出准备好了的两副手套递给他们,说:“在这里工作需要戴上手套。”我看见他们两个疑惑的表情,又加了一句,“这是规定。”
“南岸的患者不是都已经服药了么?应该没有传染性了。”其中一个瘦高的男子开口了,我看过雨果·佩斯博士的推荐信,这个人应该就是埃内斯托·格瓦拉——一个还没毕业,乳臭未干的毛小子……
这段文字并非出自切·格瓦拉的外文传记。其实,这是北京四中高一学生刘娃的作文,题目是《偶遇》。刘娃以一个修女的视角,描摹了从大学休学、周游南美的切·格瓦拉。那时,日后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还只是切·格瓦拉人生地平线上的远景,但其中的种种端倪,已经被刘娃以素描轻轻勾勒出来。写这篇作文前,刘娃对切·格瓦拉的了解仅限于广泛印刷在T恤上的格拉瓦头像。“写得真棒啊!甚至通过环境和景色描写塑造了一种很南美的湿热的感觉。”读过刘娃的文章,同学张硕瑛由衷赞叹。
不要以为刘娃是特殊的才子。事实上,赞美她的张硕瑛自己就不赖。
张硕瑛以一个乱世中流离失所者的口吻完成了她和辛弃疾的神交。有几百页的稼轩诗词垫底,张硕瑛在写作的过程中最大的收获是明白了诗人们为什么喜欢“踱步”。“以前看李白、稼轩等人的诗词心中会有一种不屑:想当官儿的老头儿们,省省吧。但这次我深深体会到了诗人们乱世踱步的悲痛。”张硕瑛在她的“创作后记”中写道。
一篇《偶遇》,让全年级几百个刘娃、张硕瑛神游万仞、思接千载。而这一切,始自虚拟课堂上一则短短的作文提示。
“时间充裕得超过你的想象”
韩露老师是按下按钮、启动穿越之旅的人。他和同事们是“信息化与学科教学优化实验”的积极参与者。从2003年到现在,这个实验的行政和财力支持者换了好几拨,清华同方基础教育研究院、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央教科所、北京教育学会…&h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莫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