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回家” 1949年来北大学术交流首次冠名“胡适”

胡适归去来兮六十年,终化作一幕历史虚无与价值虚无的幽灵与真相争战的活剧

责任编辑:沈颖 实习生 何谦

胡适归去来兮六十年,终化作一幕历史虚无与价值虚无的幽灵与真相争战的活剧

阔别大陆一甲子,胡适终于“回家”了。

5月中旬,著名汉学家、哈佛大学教授宇文所安将作为“胡适人文讲座”首位受邀学者,赴北大开讲。这是北大首次以冠名学术活动的方式,迎回已故老校长。

这并非胡适过去六十多年来的首次回归,作为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首位受到彻底批判、完全否定,继而“被消失”数十载的知识分子,其自1948年离开大陆,回归之途,一波三折。

5月,北大BBS上还未贴出讲座公告,一切事宜仍在低调张罗中。

三年前,北大中文系主任陈平原就曾向国外某学术基金会提出邀请国际顶尖人文学者,开办“胡适人文讲座”,每年举办两场。

这一想法,并未得到支持,2010年3月31日,北京大学中文系百年系庆,终于获得商人校友的200万元经费资助。

与胡适相关的项目如此难产,也不全然是经费问题,一些人士曾向北大提过为老校长竖立塑像的问题,不过当想法提至学校高层,便无疾而终了。

图书馆内关于胡适的藏书一直在互相“掐架”。一边是以《胡适思想批判》为首的反方,这套1955年由三联书店出版的八册文集,收录了彼时大陆知识界集体讨伐胡适的战斗檄文。另一边则是近20年来陆续出版的胡适传和胡适研究,在这一新兴的正方阵营里,胡适被重新抬回至大师的地位。

当意识形态的神经不再紧绷,历史常识逐渐回归之时,正方阵营的气势显然越来越压过了反方。它们纸张泛黄、斑驳,从借阅记录来看,已经很久没被翻开了。

在它们历经了半世纪的问世、疯传、效仿、消停之后,胡适以及胡适们,终于陆续“回家”了。

晚年胡适 (资料图片/图)

1962年胡适在台湾去世,位于台北市的胡适纪念馆的胡适墓园。 (中新社 邹辉/图)


被批:“老鼠”、“苍蝇”、“狐狸精”

他其实只是个贫病交迫,每天上市场买菜买米,抱着个黄纸口袋,蹒跚行走在纽约街头的小老头。

北大图书馆南门入口右墙上的浮雕群像中,胡适被置于最后一排,这是他在北大的唯一“留影”,两个巴掌大。此前,台湾学者李敖欲出三十万,请北大为胡适竖一尊铜像,未果。

如此塑像或画像,在台湾胡适纪念馆、“中研院”、胡适公园与胡适曾留学过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里,各有一尊。在哥大图书馆,其周围全是名闻天下的大家,作为近代中国文化史上文学贡献之大成者,胡适忝列其间。

而今在北大,胡适像右侧邻居是向达,北大前图书馆馆长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王怜花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83)


吾其还
回复

吾其还

2018-10-22

本乡无先知

2010-05-17

他爱这个国家,这个国家却不爱他

吾其还
回复

吾其还

2018-10-22

于2018年10月看到你的留言,计算一下,彼38岁了,哈哈

2010-05-18

宪政民主,学术自由,高校去行政化,理性宽容,言论自由,人权保障,民主选举,我们的中国什么时候才能实现,我害怕的是我也看不到了——今年我才三十岁。

回复

2013-09-01

作为近代中国文化史上文学贡献之大成者,胡适忝列其间。 额,这个可以用“忝列”吗?

回复

2012-12-12

民国脊梁之一

回复

2012-12-11

历史,需要还原真像 ,和政治无关。

回复

2012-06-18

他一直关注大陆政治风云,并曾乐呵呵地宣称自己是“唯一看完八册《胡适思想批判》的人”。在被得意门生唐德刚戏谑问道,“这里面难道没有一点学问和真理?”胡答:“没有学术自由,哪里谈得到学问?” 在唐德刚眼中,胡适从来不是神,不是魔,也绝不是大陆所批判的“贪图资本主义享乐之徒”。 在美国,胡适不多的“享乐”活动就是打牌,打麻将。他出门总坐公共汽车,看到老师被金发碧眼的洋鬼子挤得东倒西歪,唐直想骂人,“你们知道你们挤的是谁吗?你们有眼不识泰山!” 唐德刚很快便气消了。在一座正常运转的城市,一辆正常开动的汽车上,“再看看这位文曲星,还不是和众乘客一样,一个瘦骨嶙峋的脊椎动物……”

回复

2012-06-18

被批:“老鼠”、“苍蝇”、“狐狸精” 他其实只是个贫病交迫,每天上市场买菜买米,抱着个黄纸口袋,蹒跚行走在纽约街头的小老头。 北大图书馆南门入口右墙上的浮雕群像中,胡适被置于最后一排,这是他在北大的唯一“留影”,两个巴掌大。此前,台湾学者李敖欲出三十万,请北大为胡适竖一尊铜像,未果。

回复

2010-05-22

其实中国正沿着胡适的渐进式改革的思想,前行。

回复

2010-05-22

中国正在沿着胡适的渐进式改革的思想前行。

回复

2010-05-19

一楼的观点很有意思-----我们不跟别人比谁更好,却总是跟别人比谁更坏。结果是可想而知的,那就是自己越来越坏。

回复

2010-05-19

我想,是与非大家都能分得清楚,可来个“是是”与“非非”人们就有点搞不明白了,要是这是与非成了“是是是”与“非非非”那人们完全有可能颠倒黑白。 中国的是与非往往是皇帝说了算,这就有了指鹿为马的故事。后来又来了个嘲笑秦皇汉武的新皇帝,他说是人们就得是是是,他说非人们就只能非非非,若否就杀头並时髦地称之为革命。中国大地从此就再也没有是与非,只有是是是或非非非。

回复

2010-05-18

历史是胜者的记录。

回复

2010-05-18

宪政民主,学术自由,高校去行政化,理性宽容,言论自由,人权保障,民主选举,我们的中国什么时候才能实现,我害怕的是我也看不到了——今年我才三十岁。

回复

2010-05-18

此北大已非昔日北大,谓之“回家”,胡先生泉下有知,恐未必同意吧! 除了文中所说的哥大图书馆,康奈尔大学图书馆里也挂有大幅先生的照片,因先生本科是在康大读的。本人有幸在康大与先生照片合过影。 潘记者,这文章题材很好。。祝贺。 - 许光明

回复

2010-05-18

司徒雷登自称“是一个中国人更甚于是一个美国人”。

回复

2010-05-18

原来司徒雷登是中国人!!

回复

2010-05-18

原来司徒雷登是中国人!!

回复

2010-05-17

“他坚持教育是社会进化和改良的根本方法,现在绝无人质疑”,这话可是有问题。 不过估计作者也就是随感,没下什么功夫,大家也不用太在意。

回复

2010-05-17

他爱这个国家,这个国家却不爱他

回复

2010-05-17

寂寞的人,寂寞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