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援建汶川:科学花钱不容易

在地震两周年到来前,广州市援建工作组终于提前完成了全部77项援建项目。

责任编辑:郭力 李梁 马昌博 实习生 何谦

在汶川县威州镇的广州援建工作组驻地,一面倒计时牌,时间指向2010年5月12日。这是汶川地震两周年纪念日,也是广州援建汶川项目原定的完成日期。

两年前,作为广州从1800名报名者中选拔出的5名援川公务员,广州市政府副秘书长李俊夫和4名同事来到汶川,承接的使命是广州市对口援建汶川县城:威州。

这个大山包围下的县城在震后一度与世隔绝。对于李俊夫等人而言,援建完全没有可模仿的先例。中央只是提出要求,援建省市必须拿出三年财政收入的1%作为对口援建的资金;后来又对时间做出要求:三年重建任务必须两年完成。但对口援建究竟如何实施,援建资金究竟“怎么花”,谁都没有给过明确的办法。

在地震两周年到来前,广州市援建工作组终于提前完成了全部77项援建项目,“没有一个项目超过概算”,工作组组长李俊夫颇为得意。

但回想整个援建的过程,李俊夫却感慨,“想科学地花钱并不容易”。

第1步 删减项目

刚到威州时,李俊夫“不知道做什么,怎么做”。来的五个人中,除了他搞过城建,其他四个人此前都只有社会管理经验,他因此推断,“市里派我们来不是搞建设”,而是来协助地方“维护稳定的”。

迎接李俊夫的,是当地政府拿出的一份高达160亿的重建项目清单。这和广州准备拿出的18个亿援建资金相去甚远。即使加上社会捐赠的10亿善款,也只有28亿。

中央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王怜花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