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从自家亲戚到事业伙伴
倘若广东能不断开放,30年来的粤港增长联盟将继续演化,彼此互为国际与国内的“前店”:香港通过广东这个支点撬动世界上最为黄金的大市场,而广东则能通过香港这个窗口收获对转型来说弥足珍贵的金融资本、先进人才和制度经验
责任编辑:肖华 助理编辑 温翠玲
■倘若广东能不断开放,30年来的粤港增长联盟将继续演化,彼此互为国际与国内的“前店”:香港通过广东这个支点撬动世界上最为黄金的大市场,而广东则能通过香港这个窗口收获对转型来说弥足珍贵的金融资本、先进人才和制度经验
今年4月7日,《粤港合作框架协议》在北京签署,粤港合作进入新时代 (CFP/图)
“好好感谢香港亲戚”
当香港制造业因成本上升而外迁,广东境内许多像长安这样的乡镇凭借着“香港亲戚”们的穿针引线,把大量“三来一补”型企业引进自己的土地,赚取厂房租金和加工费
东莞长安,一个面积仅8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万人的小镇,富可敌省。2009年全镇GDP208.4亿元,税收总额30.8亿元。
然而很少有人还记得,就在30年前镇上引入第一家港资企业时,每年仅能获得加工费1.7万元——正是这区区1.7万元的生意,打开了长安镇此后30年间经济飞跃的窗口。
“我们长安人应该好好感谢在香港的亲戚。”在一部反映长安30年发展的纪录片中,曾经担任长安镇党委书记,现任东莞市市长的李毓全动情地说道。
他口中的“香港亲戚”,其实大部分是上世纪70年代末“逃港”的本地人,在当时席卷广东的逃港大潮中,长安一度有近一半人逃到香港打工,正是这部分长安籍的“香港亲戚”,在此后长安的招商引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
上世纪80年代,香港的本土加工制造业正因成本上升而开始外迁,而在广东境内许多像长安这样的乡镇则凭借着“香港亲戚”们的穿针引线,把大量“三来一补”型企业引进自己的土地,赚取厂房租金和加工费。而这些中小型企业出于成本考虑,也乐于搬到当地政府和居民投资修建的厂房中,形成了后来珠三角著名的“前店后厂”,“香港接单,东莞制造”的产业模式。
在一无资金、二无管理、三无技术的背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