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芬丽莎:过了河还摸石头
传统的“山寨”流水线和先锋艺术一起在世博会上讲述了深圳的故事,卧佛般的蒙娜丽莎讲述了深圳大芬村的传奇,也预示了深圳“设计之都”的未来
责任编辑:平客 肖华 助理编辑 温翠玲
■传统的“山寨”流水线和先锋艺术一起在世博会上讲述了深圳的故事,卧佛般的蒙娜丽莎讲述了深圳大芬村的传奇,也预示了深圳“设计之都”的未来
在世博会深圳馆的一个集装箱内,挂满油画画作,背景是真人大小的人物图片,再现了大芬村吴瑞球油画工厂的情形 (余海波/图)
猛看是一个巨大的铁锈红色的集装箱,横卧在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的一栋白色建筑内,上面印着“始发站:深圳;到达站:2010上海世博会;运距:926海里”等字样,其实它只是一层帷幕。
开馆第一天,集装箱面纱滑落,露出真容的是卧佛般的巨幅“蒙娜丽莎”。
43米长、7米高的“蒙娜丽莎”由999块画拼贴而成,它是今年1月28日由深圳大芬村507个画师集体完成的。在每一块局部画的背后,都有画师的签名和一句自己的梦想:“我想拥有一个深圳户口”,“我想成为画家”,“我想有一间自己的画廊”……
蒙娜丽莎下部阴影部分延伸的LED屏,是蛇口开山炮影像《创世纪》。
担任深圳案例馆叙事总导演的是先锋戏剧家牟森,他把这次与深圳市政府的合作看作一次当代艺术活动。
“我讨厌艺术家心态,我向企业家心态转型,这是我转型后的第一个实验。”牟森说。
这个试验,也是大芬村油画流水线与艺术的相遇。
是蒙娜丽莎还是邓小平
“他们一眼把这个全球油画产业链一环的大芬村挑中,最当下、最现实、最尖锐也最中国,内涵太丰富了。”
“这就是赵启勇画的梵高画。”
走进“蒙娜丽莎”后,通过头顶悬挂着油画框的楼梯,穿过一个集装箱,牟森指着拥挤地叠在一起的油画堆中的一幅梵高自画像说。他说这里的“狭小”象征大芬村的“村史”——20年前,一个香港画商来到大芬村;20年后,大芬成为占据世界油画市场60%份额的著名油画村。
5个月来,牟森去过30次大芬村,不止一次看过赵启勇在大芬村开的“印象画廊”,店面不大。除了靠门口位置摆了一幅蒙娜丽莎外,其余全部是梵高。
赵启勇来自湖南邵阳,38岁,以复制梵高画出名,1997年进入大芬村以来,他已经累计画了大约8万张梵高最流行的三十多种画,最高峰时,赵启勇每个月都有七八百张的梵高画订单。
赵的妻子、江西打工妹钟早春和赵的弟弟现在都跟着赵画梵高。赵打工21年了,因为没有深圳户口,孩子上学要交借读费。他们已经在附近的小区买了一套75平方米的住房。1年多前,因为海外画商订单骤减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