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之世博园:是意外,是冒险,更是革命

黄浦江沿岸5.28平方公里的地块上,上演的不仅仅是文明的融合、国家的舞会,更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冒险,无法回头的诀别,和颠覆传统的城市革命,尽管这一切,只是起源于一场美丽的意外。

责任编辑:朱红军 曹海东 实习生 袁端端

黄浦江沿岸5.28平方公里的地块上,上演的不仅仅是文明的融合、国家的舞会,更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冒险,无法回头的诀别,和颠覆传统的城市革命,尽管这一切,只是起源于一场美丽的意外。

跑 题

将世博园区放在城市中心,是世博会史上的“冒天下之大不韪”,而这源于一次美丽的意外。

循着历届世博会的选址逻辑,上海市第一眼相中的是“黄楼地区”,它在城市外环的右下角,介于浦东机场和虹桥机场中间,一块荒芜的开阔地。同样看中这块地的还有当年的迪士尼项目。

直到2000年撰写申办报告时,选址问题仍悬而未决,无一例外,三块候选地都远离市中心。

当原上海市规划局局长夏丽卿将第一选址方案交给国际展览局时,她称:“城市向来在不断把生地变成熟地的冲动中由中心向边缘滚动推进,选址黄楼正是这种习惯性思维的体现。”

现在看来,是1999年的“意外”埋下了改变历史的伏笔。

当年,上海举办了一届夏令营,6组来自欧洲大学的建筑规划专业学生,选择上海来做他们2000年度的设计竞赛。考官夏丽卿给出的题目是:世博会规划方案;地点:黄楼。

一个满脸雀斑的意大利女孩令时任评委的中科院院士郑时龄印象深刻,“她和她的小组跑题了,放弃了黄楼,而选择了黄浦江。”

因为跑题,这组设计得到了一个“特别奖”,而这一意外也让上海的注意力增加了新的选项。

这得到了上海世博会总规划师吴志强的由衷认可,数年前,他考察澳大利亚的悉尼时发现,“我从市中心乘地铁到郊区的奥运场馆区,整个轻轨上只有冷冷清清的四五个人,我在那儿呆了一个星期,只碰到了8个人。”在他看来,悉尼为奥运会修建了豪华的场馆、架设了专门的交通线路,但当奥运结束后,这些设施却和那里的市民毫无关系。

“创意非常棒。”但夏丽卿紧接着的疑问是,黄浦江边,哪里能找到这么大的会址?所以创意一度还只是创意。

更大的意外发生在申博前夕,上海市政府接到当时中国驻法大使吴建民的电话:国际展览局官员更看重黄浦江。多少为了确保申博成功,世博会选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莫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5)


回复

2010-05-08

世博并不只是赶集、旅游。让我们换个角度看世博! 我们不应空想的说白话的要求尽善尽美,我们应该看到的是对既有体制和惯性的突围!我们应该为每一点的进步鼓而呼之。 没有意义的一味批评挑刺,起不了一点点的作用。应该看到好的进步,我们需要的不是智者的明判秋毫,我们需要的是起而行之,需要去做 需要一点点的进步!

回复

2010-05-08

这个评论有点自相矛盾的意思,参观世博会的人很少,因为要排很长队。哈哈 我很赞成在中国开世博会,看看欧洲各国和日本等展馆,从建筑设计到展品,应该说对俺们老百姓来说,是一种开阔眼界,没准参观的孩子会因此而有所启发,没准我们的社会会有所改变。 这些天大家说的关于国人参观的种种不文明行为,其实也在所难免,藏着掖着不是办法,现在大家都看到了,也没准会是一种动力去改变。中国人为啥会处处争抢,我觉得很大原因是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不足,从小俺们就冲锋陷阵地挤公车,挤火车,看这动词用的。习惯就成了自然。所以还是要让各位纳税人能行使职权,让税更过的转变成公共服务,才可能转变这种情况。

回复

2010-05-06

所谓的世博,真是让我感到无语,据我了解今年的世博会参观的人实在是很少,因为看一个馆就要拍几个小时的队!

回复

2010-05-06

倾国之力,倾城!

回复

2010-05-06

留住我们的历史,减少建筑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