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等专机了,有人赞同有人遗憾

南方周末记者采访驻外使馆和海外华侨、华人,探寻他们过去如何迎送领导人,以及迎送仪式取消后他们的感受 ——

责任编辑:马昌博 李梁 郭力 实习生 何谦

国家领导人出访礼宾改革,驻外使领馆今后不再组织海外华人迎送领导人。南方周末记者采访驻外使馆和海外华侨、华人,探寻他们过去如何迎送领导人,以及迎送仪式取消后他们的感受——

“强哥好帅!”陈霞枫听到留学生这么喊,一点也没觉得不正常。她那时的心情只有激动了,就想和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握握手。

陈霞枫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常驻悉尼的记者。去年10月底,她听说要去迎接中国国家领导人来访,兴奋了好一阵子。

早在李克强到访悉尼前两周,她就收到中国驻悉尼总领馆的电子邮件,里面有参加欢迎仪式的报名表。不过,她回忆,“那次想去接机的人实在太多,要不是后来增加了名额,我也去不成。”

作为不那么典型的海外中国人,陈霞枫这样的心情,却是长年离开乡土的华人的典型写照:近距离目睹中国领导人不仅出于“新鲜与好奇”,还是缓解思乡之情的最好慰藉,除此之外,它也会让人不自觉地“爱国”。

然而,4月12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到美国出席核安全峰会时,率先简化礼宾程序,抵离往访国时不再举行迎送活动。外交部官员证实,驻外使领馆今后不再组织海外华侨、华人和留学生迎送领导人。

不知不觉间,海外华侨华人、留学生到机场、饭店等地热情迎送国家领导人的场面已成为回忆。那么,这种已成过去式的外交礼仪,究竟又是如何运作的?

什么人可以参加

去年10月29日晚上7点,陈霞枫搭车来到悉尼中央火车站附近的一个公交车站旁。在那里,领馆准备好了三四辆大巴车,统一搭载参加欢迎仪式的人去机场。

虽然每个人的邀请函上都写明:不能带包,要携带可证明身份的证件,但等陈霞枫上了一辆满载留学生的车上,“领馆工作人员也没查证件,只是清点了一下人数就出发了”。

车子被直接开到了机场停机坪附近,头几辆车上下来的人,一下子就占据了隔离带的前排,负责组织留学生的教育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王怜花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16)


回复

2012-06-27

不过,“取消这种迎送礼仪之后,可能让一部分利害关系人会觉得比较遗憾,少了一些机会”。青木觉得迎接领导人这种活动,应该像德国那样,“是群众自发的,而不是官方组织的”。

回复

2010-08-21

这种欢迎仪式取消了很好,支持!!!

回复

2010-08-21

想来可笑,多数人在国内是很难见到领导人,即使是不大的领导人。领导人离我们太遥远,不知道他是如何为我们工作的。尽管我们是纳税人。

回复

2010-07-04

一切都是显得那么不自然 迎接,迎送的初衷不复存在 迎接的人与被迎接的人一拍即合,如此而已

回复

2010-04-16

有人赞同有人遗憾,正常。这种组织工作应该完全交给当地华人社团来组织,彻底取消也不必。

回复

2010-04-16

为什么“华人在国外普遍感觉挺孤单”?为什么不能有效融入当地社会,反倒要通过 迎送领导人来增强自己的民族认同?

回复

2010-04-16

以前还以为是自发的呢,开来我又高看了

回复

2010-04-16

yllin06评论于2小时前 评论者真无知,劳民伤财伤谁的财了?这些都是自愿去的,钱都是自己掏的 ********************************************************** 你不是选择性失明就是真的无知。回去仔细看看,这些活动是谁组织的。

回复

2010-04-16

看了文章,我心里只有一个字:jian 唉,亏得鲁迅死得早……

回复

2010-04-15

评论者真无知,劳民伤财伤谁的财了?这些都是自愿去的,钱都是自己掏的

回复

2010-04-15

劣根性,遗憾?晕

回复

2010-04-15

我老妈对新闻联播报这事时的评价就一词儿:现世!

回复

2010-04-15

是呀,这毕竟是一个进步,还是要慢慢的改变那些官僚的做法。国家的进步需要一步一步的来进行,只有上层领导做好了,才能对下面的人直到表率的作用。 其实作为胡哥这样的人物,他最关键的是要对制度的建立,对推动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进到作用。因为历史是公正的。人的一生毕竟很短暂,像咱们毛主席在世的时候不也是很威风嘛,但是现在呢?历史一样会有一个客观的评价。

回复

2010-04-15

我以前不知道有迎接这回事,想起了电影里的袁大头

回复

2010-04-15

原来是组织的。有工钱?

回复

2010-04-15

劳民伤财,扰民做派,官僚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