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悟】中国城市化,仓皇六十年
新中国的城市化无不系于六十年的跌宕历史。那些在关键节点上曾经改变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纲领性文件,抑或一时的主流陈述,以期能勾勒出人口大国身份转变的艰辛历程。
责任编辑:朱红军 曹海东 实习生 袁端端
呼喊着口号前进
新中国的城市化无不系于 六十年的跌宕历史。那些在关键节点上曾经改变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纲领性文件,抑或一时的主流陈述,以期能勾勒出人口大国身份转变的艰辛历程。
1949:把消费城市变成生产城市
全国解放后,新中国的造城运动由是开端。
当时的《人民日报》刊登社论《把消费城市变成生产城市》,提出“在旧中国这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统治阶级所聚集的大城市(像北平),大都是消 费城市。有些城市,早也有着现代化的工业(像天津),但仍具有消费城市的性质。它们的存在和繁荣除尽量剥削工人外,则完全依靠剥削乡村。我们进入大城市 后,绝不能允许这种现象继续存在。而要消灭这种现象,就必须有计划地、有步骤地、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
“从当时国情来看,把建设城市拿到如此高度并不奇怪。”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主任宁越敏认为,那时除上海、武汉、天津等沿江靠海的港口 城市外,全国大多数城市并没有现代化工业,加上基础性薄弱,所以,共产党执政后必然要把经济发展放在首位,而使工人阶级成为城市的主体则带有鲜明的巩固政 权的目的,因此也就有了毛泽东当时在报告中的“只有将城市的生产恢复起来和发展起来了,将消费的城市变成生产的城市了,人民政权才能巩固起来”的提法。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带有明显政府主导的特征 (CFP/图)
开发浦东之后,珠海向上海学习 (CFP/图)
1955:没有特殊原因,不建设大城市
城市生产如期推进,1952年,国家开列了按照工业建设的比重分类建设城市的计划,1953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3年6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一次城市建设会议为保证五年计划提供了制度性的保障——城市建设的速度必须由工业建设的速度来决定。城市建设必须集中 力量,确保国家工业建设的中心项目所在重点工业城市的建设。
当时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莫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