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城市恐龙化

我面前的这份文件有些刺激:昆明中心城区住宅项目规划,“除有城市景观、机场净空高度控制要求和建设场地限制的地块外,原则上不再受理审批40层以下的住宅”……

责任编辑:蔡军剑

坚守每一个“破旧”的街区和大院,坚决拒绝金钱乌托邦的硬暴力和软暴力

我面前的这份文件有些刺激:昆明中心城区住宅项目规划,“除有城市景观、机场净空高度控制要求和建设场地限制的地块外,原则上不再受理审批40层以下的住宅”……“‘城中村’改造项目修建性详细规划按上述要求进行全面梳理”(市规划委,2010年1号)。

城中村改造以“整合成片”之名实施,将邻近不相干的地方也纳入拆迁,改造范围至少扩大一两倍——最近就有这样一个例子:昆明潘家湾城中村改造,城中村仅39亩,而拆迁范围将有129亩。请想象一下这里的未来图景:高楼耸立,所有住宅在40层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7)


回复

2010-09-13

要是有业委会参与替代个体参与,力量会更大。中国人也要学习阿凡达人民,保卫自己的小区和家园。

回复

2010-04-02

再说城中村,作者所认为的有条有理,生活方便不知从何而来,熟首先作为一个现代城市必备的应当是城市完备的公共设施体系和公共安全体系,合理的教育、医疗、文化设施配置和规模,这些在城中村区域能做到吗?合理的交通措施和城市安全措施同样在城中村地区难以做到,大量的违章建筑与高度密集的城市人口与城市基础设施的不匹配显而易见。从居民的意愿来看问题恐怕也是不同的,城中村普遍有两类居民,一是原有的村民,这些居民人数虽少却多是城中村利益的最大获取者,同时由于户口的原因,也是从这里发出的声音中最嘹亮者。而更多的是借住于这里的暂居者,也是真正生活在这里的居民,生活是否方便有条理,他们最清楚,而可惜的是他们的声音最小,最不被听到,而且即使听到了,也由于城市的改造最少关乎他们的利益而最容易被忽略。对了,如果作者的规划常识多到还明白容积率这个词的含义的话,不妨研究一下,很多住宅建到40层的居住社区,其容积率未见得比城中村的容积率要高。 其实,我相信作者的很多想法是好的,出发点与本人这个恐龙制造者也没相距太远,只是您好歹是个博士,感性的抒发之外,是否也应该多少有一点点理性的分析,有一点点对您所不熟悉领域的关注与理解呢?

回复

2010-04-02

作者研究的方向大概更多的是在城市的“生气”上,这一点同样也是作为作者认为的“恐龙制造者”的我们这些规划师毕生都在思考的内容,然而作者认为最有生气的城市社区类型恰恰自己就已经在现代城市中面临无法解决的矛盾。先说宣武、崇文的老城区,如果按照这个居住的模式来规划昆明城,别说被作者杯葛的249平方公里的主城区不够用,就是把滇池填了恐怕土地也还不够用的(这一点上作者似乎有点自相矛盾了)。作者还喜欢单位大院式的居住方式,这也是很多中国的城市居民所向往的,就如我所在的这个单位,当年号称全北京除了首钢外就数它最大,围墙之内除火葬场之外一应俱全,从生到死都可以不出围墙,只是几十年下来,围墙里面的住宅楼里少说有一半以上的住户已经跟围墙内毫无关联,本身就已经不再是作者艳羡的那样一个社会群体了,还姑且不说这围墙给城市发展,尤其是道路交通、市政设施带来了多少压力。

回复

2010-04-02

作者显然对城市规划十分陌生,虽有拯救人类的胸怀,只可惜才略疏,学稍浅,通篇感慨却少了些规划的常识。 首先,作者称:“昆明潘家湾城中村改造,城中村仅39亩,而拆迁范围将有129亩”,如果作者懂点规划知识就应该明白,城市规划最忌讳的就是目光浅近,就事论事,任何城市局部的规划都必须从更宏观的角度,更大的城市区域来研究和分析,而区域的发展也必然牵动周边的发展。况且所谓城中村的问题在任何一个城市都不可能是孤立的区域问题,不可能框定在城中村的红线里面来解决,包括城市的道路设施、公共设施、城市基础设施等等,都会牵涉到城中村的周边,至于城市用地的集约使用和城市人口的合理分配更是作者没有思考的问题了。作者提到住宅的高度问题,这与城市不同区段的的土地价值与人口布局、基础设施分配有直接的关联,是否40层是合适的,本人不敢妄加评论,但至少相信不会整个昆明都适用这一规定。

回复

2010-04-01

武汉都要填东湖了,城中村算不了什么了

回复

2010-04-01

貌似理想主义,其下流淌着还是利益。

回复

2010-04-01

强烈反对拆除城中村!!!!只有在这里我才能找到一丝人际的温暖而不是巨大的钢铁水泥的冰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