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移,助推中国再高速发展30年
中国高增长的故事才讲了一半。不过,中西部地区人均收入低,劳动力成本较低,资本相对稀缺,应该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但是却出现了相反的趋势。中西部的这种赶超是背离比较优势的赶超
责任编辑:戴志勇
中西部赶超东部,比较优势比政府投资更重要
◆编者按:
尽管经历了30年高增长,但按人均算,中国依然是一个穷国。据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舫估测,2013年,人口红利就将消失,未来30年中国靠什么保持高速发展?在中西部赶超东部沿海地区的过程中,是否有可能跌入新的陷阱?南方周末约请蔡舫教授对此进行了详尽的分析。
中国高增长的故事才讲了一半。不过,中西部地区人均收入低,劳动力成本较低,资本相对稀缺,应该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但是却出现了相反的趋势。中西部的这种赶超是背离比较优势的赶超
图1 农民工工资增长率
图2 东中西部资本劳动比
“刘易斯转折点”已经到来
南方周末:年后,沿海“劳工荒”闹得很厉害。一个血汗劳工的时代,似乎正在过去。但关于刘易斯转折点是否已到来,还存在争议。你怎么判断?
蔡窻:从总体上看,中国的“刘易斯转折点”已经出现。主要依据是,现在对劳动力的吸收已经超过劳动力供给。但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有时难于判断,计算剩余劳动力最有争议。
当对劳动力的需求超过供给时,自然会引发工资率的上涨。通过对农民工工资率变化趋势进行分析,说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情况应该最具说服力。
如图1所示,2002年农民工工资增长率为2到3个百分点,2003年该增长率变为5到6个百分点。在此之前,农民工工资几乎没有增长。从实际工资增长率来看,2004到2007年期间一直保持在7%以上,在金融危机的情况下,2008年实际增长率达到19.6%。即使短期的波动,都没有阻止刘易斯转折点规律性的作用,2009年农民工工资增长率也达到两位数。更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失业率高达10%时,中国已出现了普遍的“民工荒”。我坚持认为,中国的“刘易斯转折点”已经到来。
南方周末:也有人认为中国的劳动力供给还很丰富,怎么看待这种观点?如农村还有剩余劳动力,几百万大学生就业尚未解决,每年新增就业岗位却只有1000万左右。
蔡窻:对“刘易斯转折点”到来持否定态度,基本上可以归结为三种原因。第一种是加尔布雷斯所谓的“传统观念”,是指长期认为是这样的情况,即使它已经发生了变化,但依然难以消除。例如多年来,任何人做演讲时总在讲人口多,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这就形成一种思维定势。
第二种是没做经验工作,或没有很好理解中国统计,世界银行的一篇文章题为“当经济改革快于统计改革”,说中国经济发展太快,统计改革跟不上经济发展速度。
第三种是局部的观察,西部地区依然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这种局部观察成为最有启发的部分,即中国是否存在一些特殊的地方?
我国曾经的就业困难有三个因素:周期性失业、自然失业和制度性失业(以剩余劳动力和冗员的形式表现出来)。现在,制度性失业越来越少,周期性失业也已经过去,剩下的主要是摩擦性和结构性的自然失业现象。大学生面对的主要是自然失业。
刘易斯转折点
第三个转折点,二元结构将消失
在二元经济结构的发展中国家,工业部门的发展可以不用加工资吸收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而劳动力转移刚好停滞的时点。简言之,就是在这个转折点之前不论有多少新增就业,工资都不会涨;在这一点之后劳动供给不再是无限的,工资开始上涨。
南方周末:如果劳动力的总体需求已经超过供给,是否意味着进城务工者的工资将持续普遍上涨,中国劳工将从实质上进入“尊严时代”?
蔡窻:可以用三个转折点概述经济发展过程。第一个转折点是“刘易斯转折点”。其特征为,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特征结束,但并不意味着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