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曲的“金太阳”工程史上最强光伏产业扶持政策遭遇质疑
“金太阳”,这项原本拯救国内近万家光伏企业于金融危机“水火”的补贴工程,由于机制漏洞,并缺乏相关配套规范,最终恐只落得“隔靴搔痒”,更为严重的是,对“金太阳”趋之若鹜的中小光伏企业,或因这项充满不确定性的风险投资而最终“灼伤”自己
责任编辑:曹海东 何海宁
“金太阳”,这项原本拯救国内近万家光伏企业于金融危机“水火”的补贴工程,由于机制漏洞,并缺乏相关配套规范,最终恐只落得“隔靴搔痒”,更为严重的是,对“金太阳”趋之若鹜的中小光伏企业,或因这项充满不确定性的风险投资而最终“灼伤”自己
对于更多地中小企业来说,金太阳是“及时雨”,还是一味“饮鸩止渴”的毒药,仍未可知。 (CFP/图)
“分羹”百亿补贴
本月底,“金太阳工程”第二期项目截止。自此,近100亿元来自政府对于国内太阳能光伏产业的财政补贴,即将全部尘埃落定。
2009年7月,财政部、科技部以及国家能源局三部委启动了“金太阳示范工程”,规定将对我国并网光伏发电项目按光伏发电系统及其配套输配电工程总投资的50%给予补助,偏远无电地区的独立光伏发电系统按总投资的70%给予补助,计划补贴规模已经达642兆瓦左右。
如果以投资成本每瓦29元来计算的话,此次金额约100亿元左右的补贴,被称为“中国光伏产业有史以来最强的产业政策支持”。
在“金太阳”工程实施伊始,一期申报在各省就掀起了不小的热潮。按照政策,每个省最多申报不能超过20兆瓦,但仅以山东一个省为例,就有超过100兆瓦上报至省里;而有实力的光伏企业,例如英利集团一家,上报的规模就达50兆瓦。
在“先占先得”的申报热潮中,企业做假标,使用劣质产品以次充好纷至沓来。
一位业内人士透露:有相当一部分企业为了多得到财政补贴,采取“低购高报”的办法,提高系统总造价,借此骗取补贴。更有甚者,直接使用不符合补贴质量要求的劣质产品,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