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郑怀兴其人

“这个地区的仙游县有个人物,叫郑怀兴,是写莆仙戏的,得过两次全国优秀剧本奖,值得你采访!”
■书里书外

    思想影响行为,思想更影响作品。思索的深度,直接影响着作品的深度。郑怀兴的新作《血祭河山》,就是一部有思想深度的作品。在这部作品即将出版之际,我想起了不少往事。
    怀兴是我多年的老友。他特立独行,性格鲜明,不追逐名利,不仰慕权势。是少见的长期生活在基层的文化人。
    我和怀兴1980年代相识于福建,那时我在新华社福建分社工作。一次到莆田地区采访,遇见地委副书记黄诗筠,他是北大中文系的毕业生,由于经历相似,和我很投缘。除谈当地情况外,我们还天南地北地闲聊。在聊到文学艺术时,他突然说:“这个地区的仙游县有个人物,叫郑怀兴,是写莆仙戏的,得过两次全国优秀剧本奖,值得你采访!”
    在黄诗筠的推荐下,我见到了郑怀兴,一见如故,自此成了朋友。了解他的经历后,我深感他成长之不易,追求之艰辛。
    他的家乡仙游和莆田,位于东海之滨,古时称兴化府,文化传统深厚,有“文献名邦”之誉,出过不少文化名人。这里有一种独特的戏剧莆仙戏,是宋元时期南戏的遗响。郑怀兴从小就对莆仙戏产生了强烈兴趣,附近村庄一有戏班野台,他都会跑去看。七八岁时,他便与小伙伴组织了一个“剧团”,到村后龙眼树下,用树枝当刀枪,用树叶编头盔,自编自演莆仙戏。在小学中学阶段,他也多次参加学校组织的文艺演出。
    后来他当了兵,在部队还自编自演过活报剧。退伍回乡时,“文革”尚未结束。他钟爱的各个莆仙戏剧团,因演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戏而全被解散。全县只剩了一支既演话剧又唱京戏的文艺宣传队,剧目也是全国都在演的那八个样板戏。在这样的历史氛围下,他仍保持着对文艺的爱好与追求。鬼使神差一般,他开始学习写现代小戏,向县文艺宣传队投稿。虽然一个也没被采用,还受人嘲讽,他仍不改初衷,坚持创作。他的精神感动了当时的公社负责人,便推荐这位会编演唱材料的退伍军人到榜头农业中学当民办教师。至此他总算有了立足之地。
    教书之余,他仍坚持写戏,创作了《嫁妆》、《挡马》等小戏,交给榜头公社的业余宣传队演出。这支业余宣传队的成员,不少是被解散的原县莆仙戏剧团的演员,小戏上演后,深受群众欢迎,每个戏都连续演出上千场。
    1977年恢复高考后,郑怀兴考上了莆田师范专科学校,毕业后,他被分到县编剧小组工作,走上了戏曲文学剧本专业创作的道路。1980年后,他先后创作出《遗珠记》、《新亭泪》、《鸭子丑小传》、《晋宫寒月》、《青蛙记》、《神马赋》、《要离与庆忌》、《乾佑山天书》、《叶李娘》等20部戏曲作品。这些作品大都由县里专演莆仙戏的鲤声剧团排练演出,并数次参加全国戏剧会演。其中《新亭泪》、《鸭子丑小传》先后获全国优秀剧本奖。两次获奖奠定了郑怀兴在戏曲创作界的地位,一时有“东郑西魏”之说,魏指的是四川也曾获全国优秀剧本奖的魏明伦。
    获奖也为他带来了社会的肯定。他被评为一级编剧,担任了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福建省文联副主席、福建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此时,他有机会调到省城福州工作。但他舍不得离开生他养他的仙游。是这片传说神仙遨游过的土地,培养了他戏曲创作的爱好;是莆仙戏这古老的戏曲活化石,给了他戏曲创作的启蒙;是淳朴且有品味的仙游百姓,激励了他的创作热情。因而,除外出开会、学习、采风,他从未离开过仙游。正因为他一直扎根在仙游,故乡深厚的文化沉淀,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鲜活多样的人物形象,给他提供了不竭的创作源泉和动力。
    他的作品中,有由传统莆仙戏脱胎而来的新编历史剧,也有源于当地生活的现代戏,排练演出后,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进入1990年代后,因社会生活的变化和演职人员的青黄不接,莆仙戏与其他不少剧种一样,陷于观众流失、票房不佳、难以为继的境地。郑怀兴的戏曲创作也因此进入低迷阶段。多年来,写戏已成为他生命的需要,不写会非常痛苦。他多次对人说,除非生命力衰竭,否则他不会停笔,他坚持写戏。大戏难排,他就写小戏。1991年,他写了两个小戏《骆驼店》、《戏巫记》,一个现代戏《长街轶事》。排演后都取得了不俗的效果。
    与此同时,创作上他开始考虑另辟蹊径。应有关部门的邀请,他开始涉足电视连续剧的创作。1992年,武夷山市约他写了《武夷山仙凡界》。这是一部根据武夷山神话传说写的连续神话剧,由于融入了武夷山风光与传说,该剧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收视率不错。
    接着,他又专程到广东虎门等地采风,创作了电视连续剧《林则徐》。该剧投拍并在中央台播出后,得了好几个奖项。1990年代中后期,他创作了电视连续剧《左宗棠》和《郑成功》,前者拍完后虽然得到专家学者的好评,却因特殊的原因,至今未能播出。后者在拍摄过程中,摄制人员对他的原著作了较大改动,播出后他一直不太认可。
    去年,应北京一家影视制作公司之约,他精心研读历史,创作出了47集电视连续剧《袁崇焕》。那家公司审读后觉得不错,但考虑到拍摄成本,要求他压缩宁远大捷的内容。他因《郑成功》一剧的教训,一直未答应。
    去年中央召开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和作家代表大会期间,我与怀兴正巧都去参加会议,便相约抽空在北京一家饭店见了个面。说起近况时,他谈到了因电视连续剧《袁崇焕》引起的烦恼。怀兴告诉我,为写好这个剧本,他花了很大工夫,除查阅大量资料外,还对袁崇焕这个悲剧英雄的功绩和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行了深入研究与思考。他认为,袁崇焕最显赫的功绩,是在镇守辽东期间,把防线前移,重筑了宁远城,并以此为屏障,取得了宁远大捷、宁锦大捷,先后击败了努尔哈赤、皇太极统帅的后金大军的进犯。因此,他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袁崇焕这一时期的所作所为,谁知那家制作公司却因考虑成本,要他压缩这方面的内容。他实在难以接受。
    我建议他先将剧本改编成小说出版,再考虑电视剧投拍的问题。他接受了我的意见,很快改写出长篇历史小说《血祭河山》。花城出版社审读了书稿,当即决定尽快出版。
    历史小说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解读历史。只有以严肃的态度认真研究与思索历史,才可能正确解读历史。读了怀兴这部小说,我感到他对明朝那段历史的研究是深入的,解读也是有深度的。他没有戏说历史,没有歪曲历史,靠自己深厚的功底,将那段历史娓娓道来。情节的设置,场景的描写,人物的刻画,都真实可信,读了有身临其境之感。相信许多读者读后,都会有这种感觉。
    《血祭河山》是郑怀兴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创作转型的一个重要标志。由这部小说开始,也许他会创作出更多作品,期待他进入一个新的创作旺盛期。
    (作者为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广东省广播电影电视局局长)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