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欧洲去——2009欧罗巴利亚艺术节侧记
在展览序言里,菲利普·皮霍特还道出了西方面对今日中国的复杂心境:从心理上说,“中国龙”成长得太大太快,让我们简直摸不透世界改变的程度;而西方人很难放弃他们的优越心态。
责任编辑:袁蕾 实习生 盛佳婉
2月14日,布鲁塞尔“艺术丘”旁的王朝大厦将恢复从前的样子,市民可能还需要一些时间来适应这个变化。4个半月以来,它都是被红色黄色的灯笼包裹,而且多了一个中式的亭子顶。面对街道的建筑立面上,黄色灯笼拼出一个莫须有的中国字:“食”字加了个草头,也就是半茶半食。里边的大厅也的确变成了竹桌竹凳的茶馆,你能喝到正宗的普洱茶,也可以点一份海鲜炒面,味道很不错,分量很节制。对中国人来说价钱不便宜,但对比利时人,他们花很少钱就能感受一次很像那么回事的中国气氛,所以生意还真是络绎不绝。
欧罗巴利亚艺术节已有40年历史,这一届的主题是中国。中国艺术家谷文达用灯笼包裹的大楼,是中国艺术节最醒目的标志。4个半月里,在欧洲的中心比利时,先后举办了50个展览、450场次的演出、讲座。
用文化部长蔡武的话说,这是“中国近年来在欧洲举办的规模最大的文化展示活动”。文化部外联局西欧处处长陈平认为,将来几年恐怕也难有规模更大的活动。
21世纪以来,当代艺术越来越成为西方了解中国的媒介,而在当代艺术相对欠缺话题和表现力的2009年,国家行为借欧罗巴艺术节发力,似乎营造出一点“国进民退”的味道。
艺术节分成四个主题:“古老中国”、“当代中国”、“多彩中国”和&ldq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莫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