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味】张伟平: “我们的合作关系是不可能复制的”
1997年张伟平只是一位普通的做地产中介、医药代理、航空食品的成功商人,只不过结交了一位叫“张艺谋”的朋友。1997年,为了“帮哥们一把”,为张艺谋的《有话好好说》投资2600万。自此,命运推动着他与张艺谋,成为中国娱乐界无与伦比的“双张组合”,与成长中的中国电影,一起上演了一部现实传奇。
图/TONY ZHAO(无限映画)
张伟平:
“我们的合作关系是不可能复制的”
1997年张伟平只是一位普通的做地产中介、医药代理、航空食品的成功商人,只不过结交了一位叫“张艺谋”的朋友。1997年,为了“帮哥们一把”,为张 艺谋的《有话好好说》投资2600万。自此,命运推动着他与张艺谋,成为中国娱乐界无与伦比的“双张组合”,与成长中的中国电影,一起上演了一部现实传 奇。
张伟平说自己是一个不喜欢按牌理出牌的人,常常以出人意表的方式解决问题。而他在娱乐圈存在的方式,几乎可以称得上是一种“潜伏”。如果你认为他是那种娱 乐圈大佬的生活方式,那就大错而特错了。他基本远离娱乐圈热闹的社交,在自己的空间里搞搞字画收藏或者看看古籍。要说嗜好,还有一个重要的,就是和张艺谋 在自己的茶室里面侃大山了。其风格独来独往自成一派。其实也只有在为了张艺谋的新片重新出山的时候,他似乎才成了一个标准的、合作的“娱乐圈人士”。
记者:你对别人称呼你是“张艺谋的制片人”,更多是认同还是认为有更合适的称呼?
张伟平:本来制片人与导演之间是投资与消费的关系,这是一对矛盾,这对矛盾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高度的责任感和信任感。我们的合作是情谊大于形式本身,为了 情谊而不是利益。在一起合作是缘分使然,而不是像别的制片人那样满世界找导演或者导演拿着本子满世界找钱。我们的合作关系从形式到内容都不同,是不可复制 的。
记者:你认为目前中国的电影市场复制好莱坞的制片模式是否可行?还是目前的中国市场已经有了独特的中国模式?
张伟平:其实中国的电影市场已经有了我们说的“有中国特色”的模式。但是这种模式在发行机制上还存在问题。发行上存在垄断,有一家独大的现象。这样的情况 对电影市场的良性发展是有害的。相比较而言,好莱坞的发行机制更加良性,更能体现公平,没有特权操控市场。目前我们的发展需要公平的环境,应该从公平性上 更多地和国际接轨。
记者:“三枪”虽然不是王侯将相的题材,是否仍然称得上是大片?决定一部片子是大片的要素有什么?在这个时间点上选定一个喜剧题材,对你来说具有什么意义?
张伟平:我认为依然称得上是大片。因为决定一部片子是否是大片的最主要要素应该是制作的精良和观众的喜爱。而对演员的选择我们也需要采用新人,能够代表老百姓的审美取向。而不是仅仅用会摆POSE的港台明星。
这次是我们第一次尝试惊悚喜剧题材,我们需要题材的丰富。在这个时间点选择这个题材是我认为目前已经到了一个拐点,不是依靠人海战术制作所谓的大片,因为 再好吃的菜大家也有吃腻的时候。应该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去摸索观众的口味。这可以说是作为制片人在对市场审视之后的一种选择,我也在期待惊喜。
记者:目前电影市场的运作方式和规则与你刚进入的时候有什么不同?你认为存在哪些可以改良的地方?
张伟平:和我们发行《英雄》的那个时候相比较影院更多,在数量上有了激增。大家都看到有利可图去建影院是好事。但是,这样的时候我们需要清醒,需要忧患意 识。目前一些电影的质量在下降,一窝蜂的上武侠项目造成电影质量的下降。港台制作力量的介入有时候也不完全是好的事情。电影在创作上应该降低明星片酬、减 低成本,寻求技术的精良、制作上的精益求精。如果我们像1990年代的香港电影在看似一片大好的形势下自娱自乐,会最终丢失国内的观众。
记者:我们对海外票房对中国电影接受的程度和状况很好奇。你是否能谈一下你近年来开拓海外市场的见闻?
张伟平:近两年来一个明显的事实就是,国产武侠片的一片轰炸给海外市场带来了很多负面的东西。可以说国产武侠片在海外几乎到了无人问津的状况。好莱坞也从 过去的关注武侠电影发展到今天的漠然。他们转向了印度市场、日本市场。对此我们的电影人应该有忧患意识。武侠片的轰炸就好像当年中国餐饮市场粤菜、川菜、 东北菜的狂轰滥炸。我们应该创作多形式多题材的作品,不应该容许现在这样的质量下降、粗制滥造的局面发展下去。我们应该提高自己的软实力、文化的影响力。 电影是最具这样影响力的形式,它具有小品话剧都不具有的影响力。
记者:介绍你在对电影的包装和推销上的新手法,比如推出网游等的考虑。
张伟平:网游的推出还是出于尝试新的形式的考虑,不能老是一种宣传方式。目前市场上通行的宣传方式都是我们宣传《英雄》的时候用过的,无论是发布会、脱口 秀还是演唱会。如果同样的手段反复用,带动的效应就会有限。应该及时换招,当然换的前提是针对市场需求。目前看电影的主力军87%的人网游。我们针对他们 的需求设计了这款并非纯商业的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