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前的先生与学生——钟文典忆北大

我在北大上的第一课是外语课,老师是个老太太,俞大缜,国民党那个俞大维的妹妹,曾国藩的外曾孙女

在俞大缜家喝咖啡

我在北大上的第一课是外语课,老师是个老太太,俞大缜,国民党那个俞大维的妹妹,曾国藩的外曾孙女。老太太很认真,也很严格,一看有个新同学来,就叫我起来念。我第一天报到,第二天就上课,当时还没有书,就拿了边上同学——就是傅作义儿子——的书。念完了,老太太没叫我坐,说:“怎么开学一个月了,你连课本也没有?”我是刚从南方去,普通话也说不好,又不好解释,就在那里听她批评。完了她马上就测验。第3天放榜了,成绩单公布在图书馆前的那面墙上,我的名字排第一个,钟文典,59.5,用红笔写的。哎呀,我一看,糟糕了,全班有3个不及格,我是一个。

第3天又上课了,老太太又叫我起来念书,我念完了她说:“你的发音不错,就是说得太快了。”然后又问我:“你现在有书了没有?怎么回事?”我就把情况告诉她。老太太人很好啊,就说我错怪你了。后来有一天,她要我到她家里去,冲了一杯咖啡给我喝。所以我第一次喝咖啡就是在她家里。当时北大师生是这样一种关系。

1973年在全州蓑衣渡调查太平天国史

钟老

俞大缜先生这个人很耿直。后来罗尔纲先生研究太平天国,写了《李秀成伪降考》,受到批判。俞先生就出来作证,说李秀成的确是伪降,她说我听我的先辈说过,李秀成劝曾文正公做皇帝,他是想策反,曾文正不敢。当时正在批判(罗尔纲)的风头上,她敢出来作证,那是很不容易的哦,而且她还去找周总理说理。

曾国藩的曾孙曾昭抡那时也在北大,是教务长。他不是搞化学的嘛,一天到晚穿黄呢大褂,上面有很多洞,都是化学药品搞的。他刚上班的时候有个笑话,门卫守住门不让他进。他是教务长,要上班,为什么不让他进?穿的是破大褂,两只鞋穿反了,人家一看以为他神经不正常。后来有人说这是教务长啊,你不让他进?才放他进去。我听过他的演讲,在大礼堂,差不多坐满人了,站着听的都有。当时北大每天差不多十几二十场讲座,随你听,挤破人的有,十几个人的也有,照样讲。不会像现在这样正规,一定要到多少人数,十几个人好像就不行。

钟文典

1924年生,1946-1950年先后就学于北大历史系和政治系。1950年毕业留校,任明清史专家郑天挺的助教,并攻读他的研究生。1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瓦特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24)


回复

2010-07-16

也不知道是不是现在学生太多了,所以单个学生不受尊重了(撇除有门户之见的现状,不过好似不能撇除)想想觉得其实我们八零后也是羡慕那样的师生关系的,也是希望有这样的环境的,只是我们自己所在的环境由不得我们自己选择,就好像自己的出身由不得自己是一样的道理,但我相信总有一天会改变的,如果不能,那么就2012算了,呵呵

回复

2010-01-20

受访对象的介绍不完整,钟文典现为广西师范大学(前身即原广西大学)文旅学院教授。

回复

2010-01-20

90年后北大就死了

回复

2010-01-20

一篇生动有趣的文章,而之所以如此趣味横生,在于原来的北大本所秉持的兼容并蓄、唯才是举之道。秉性、风格、趣味都大不相同的知识分子在北大安然又悠然,按自己的意思和想法教书育人,而学生在此不但不被耽误了知识的汲取,反而易于成为真正的知识分子,这也将北大成就为当时大学之典范。而现在,一切以技能为根本、一切以考核为手段的现代中国教育体制中,这种风景自然早已作古了。再往深里说,就是现行的政治运行机制导致了思想和人性的束缚和创造力的衰弱,中国的教育体制是这种束缚和衰弱的必然结果。

回复

2010-01-20

这才叫学校啊,真叫人羡慕!对比一下,别再自吹自擂了。

回复

2010-01-20

那个时代的教授,那个时代的学术,那个时代的纯正,那个时代的气息,那个时代的精神,与之相比现今中国不能称其为“叫兽”的又能有几个?大学搞成现在这样,谁来负责?!

回复

2010-01-20

现在的大学就是一个压砖的机器

回复

2010-01-20

呵呵

回复

2010-01-20

那是学术不曾被强奸的时代,羡慕之极!

回复

2010-01-20

还是胡适聪明,嘎嘎

回复

2010-01-20

首先更正一下吧,罗尔纲——罗玺纲。 作者想让我们知道的就是北大精神,这种精神虽然已经远去,但是不能说完全消失,它正在星火相传的继承下来,直到今天我也还能感受到。最近关于教育的报道很多,作者应该是想让我们知道当今的教育的走向的一种可能性,支持。

回复

2010-01-20

除了羡慕还是羡慕!

回复

2010-01-20

看来那个时期的学术氛围比现在好得多,人才辈出,看看中国现在的教育,悲哀哟!

回复

2010-01-20

教育原来可以这么活泼的~

回复

2010-01-19

对比其中的细节,怎么这么像西方的大学?

回复

2010-01-19

胡适罗家伦傅大炮等毕竟学问非凡,能识领袖于风尘中,要是留在大陆下场肯定比陈寅恪更悲惨!不然就像郭沫若一样活得象丧家的泛走狗!

回复

2010-01-19

除了感动还是感动

回复

2010-01-19

当时的教育才真正发挥着育人之功用啊

回复

2010-01-19

没别的想说的,唯一想说的就是: 解放前千方百计想留下的专家学者们,没几个可以很轻松的在解放后轰轰烈烈的运动里残存的~~~ 都给运动死了,剩下的也偃旗息鼓,直接导致的就是现在大陆的学术水平与台湾差很大一截~~~

回复

2010-01-19

不错不错,写得真好玩。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