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李煜说到低碳

现在中学生读《浪淘沙》,背多少遍都记不住,因为已经不存在诗歌中的那种诗意世界了

责任编辑:蔡军剑

现在中学生读《浪淘沙》,背多少遍都记不住,因为已经不存在诗歌中的那种诗意世界了

前几日读宋人蔡绦的《西清诗话》云:“南唐后主(李煜),围城中作长短句,未就而城破:‘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金粉双飞,子规啼月小楼西。曲栏金箔,惆怅卷金泥。门巷寂寥人去后,望残烟草低迷。’”不只李煜如此镇静,就是宫廷乐队也一样,“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李煜)为什么能够如此镇静,我以为倒还不只是后主们对诗的沉溺、迷狂,也是对“国破山河在”的信赖。城破了,国亡了,但“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一江春水,继续东流。诗还会继续写下去,“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在我们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一般来说,“国破”的事情越来越少可能了,或者说“国破”的事情恐怕只是发生在银行的账本上,例如去年世界经济危机中冰岛国的“破产”。国破不可怕,大家可以在账本上调剂一下,共度难关。最可怕的是“球破”。最近在哥本哈根召开的联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瓦特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24)


回复

2012-02-07

文章的立意很独到。 不过我同样对“可是,难道世界历史上还有过比李煜的世界更诗意、更低碳而又文明灿烂的么?”这样对李煜不恰当的称赞表示反对。 李煜统治下的严重问题与“文明灿烂”相去甚远。

回复

2010-01-21

多年前,我在上村打工时,有一条河作为上村与下村的分界。每天上午有一“渔夫”驾着小木舟“独钓寒江”。旁边的篓子里装着他的战利品——一条条活蹦乱跳的鱼。我惊异的是,在这黑色的刺鼻的恶臭,容纳了成千上万家化工厂大小便的河流,竟然能长出鱼类,我不禁惊叹,鱼的超强的生存能力! 一阵暖风吹来,恶臭扑鼻,于是我也变成了“鱼”。隔着玻璃窗,我看到了一群枯骨,配合着ABB,伸缩着雪白的骨架,伴着天那水、久保孝油漆的幽香,恶梦惊醒,毅然离去。回到“文明的摇篮”我乞求上苍,为人类定做60亿防尘防毒口罩,原色的,不要染上油漆! (注:上村在深圳公明。ABB是机器人)

回复

2010-01-21

夏桀和商纣的脸上都没有写“土匪”只听说:“朕有民有命”光荣,伟大,永远忠于人民!只忠于人民,永远忠于国家,只忠于国家。多好听啊!骗死人不对命啊!

回复

2010-01-20

开始没看明白想说啥,读下来才发现这个切入角度真绝了。 “当崛起的中国终于摆脱了那个腐朽没落的“低碳中国”,在哥本哈根拍案而起的时候,“高碳”的西方恐怕要后悔1840年将炮舰驶向广州湾的轻举妄动。”这一句我读了好几遍才缓出味儿来。 “哥本哈根会议是否意识到,大块出了问题,大块不善生死了”一点没错,就说中国,在哥本哈根其实还是搞国家利益至上,可最大的利益难道不是地球的利益吗?证府高调喊出的单位GDP减排目标是个相对减排目标,总排放量并没有说法,被戳穿了,而且对于这个相对减排目标也拒绝接受国际监督,理由是我们熟悉的词“内政”。归根结底,这艘船沉得(也许)太慢了,不到无可挽回的那一天,利益永远高于一切。

回复

2010-01-19

  “竭耗文明”所代表的“现代化的陷阱”是西方人早就看到了的,因此,西方人讲“诗意的栖居”是失去后的珍惜,是一种理性的回归。而我们呢?我们在经济上看齐西方更多的是为了生存,以证明自己的能力。说到这里,我想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方:我们好像是乡下人进城,一定要干出个样来给城里人看,当我们埋头苦干且确实干得很出色时,这时一抬头才发现,城里人已经搬到乡下去了,我们又变成了落后。

yangduyijiu
回复

yangduyijiu

2010-01-18

诸君都写的什么评论!?一口一个骂字,这也配出现在如此典雅的文章旁。煞风景

回复

2010-01-18

质疑:于坚的“李煜” 于坚的《从李煜说到低碳》所表达的基本观点,就是“国破山河在”,只要唐宋诗词描述的自然环境依旧得以保留,“国破家亡”无所谓。即使以穷困落后、沦为阶下囚为代价亦不足为惜,只要能换来“低碳”的“诗意栖居”。不必较真于坚回到“李煜的世界”的主张,因为诗人的言论大抵当不得真。只是拿李煜来喻古讽今,确实找错了人。 第一,李煜根本不是如于坚所说的,有着“对国破山河在的信赖”的执著,而是“城破,后主肉袒出降,被俘到汴京,封违命侯。太宗即位,进封陇西郡公。”,而且时时萦绕在心的是“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978年(太平兴国三年),徐铉奉宋太宗之命探视李煜,李煜对徐铉叹息:‘当初我错杀潘佑、李平,悔之不已!’。徐铉退而告之,宋太宗闻之大怒。最后因写‘故国不堪回首’‘一江春水向东流’之词而被宋太宗用牵机毒杀。” 第二,李煜也不是什么“低碳”模范,李煜的宫室生活极其奢侈,单是宫中御用香料就有专门司职的主香宫女。有用丁香、檀香、麝香等以梨汁蒸干而成的精制香料;有把子莲、三云凤、小三神、万金字等非金即玉的焚香之器。宫室中的装饰,有红罗幕壁,以白金灯、玳瑁押之,又以绿钿隔眼,再种梅花于外。他的后妃的装束,尤其斗奇竞艳。大周后创高髻,妃嫔有衣水染碧纱的,有镂金于额的,有束足如三寸金莲的……李煜沉溺于声色,偏废政事。个人消耗的能量、产生的二氧化碳排量,绝对高于当今美国人的平均水平。 第三,李煜26岁继位金陵,直到39岁时南唐被宋军灭国,主政南唐13年。对外是年年向宋纳贡,对内是毫无建树,沉迷于诗词歌舞、欢情娱乐。“北宋开宝元年(公元968年) 32岁,南唐大饥,六月,遣弟从谦赴宋朝贡,十一月,娶小周后并立为皇后。”怎么也找不到他不重王权重苍生的记载。

回复

2010-01-18

质疑:于坚的“李煜” 诗人于坚的《从李煜说到低碳》的基本观点就是“国破山河在”,只要唐宋诗词描述的自然环境依旧得以保留,“国破”无所谓,“家亡”更无所谓,即使以穷困落后、沦为阶下囚为代价亦不足为惜,只要能换来“低碳”的“诗意栖居”。我不想评论于坚上述回到“李煜的世界”的主张,因为诗人的言论大抵当不得真。我想说的只是,拿李煜来喻古讽今,确实找错了人。 第一,李煜根本不是如于坚所说的,有着“对国破山河在的信赖”的执著,而是“城破,后主肉袒出降,被俘到汴京,封违命侯。太宗即位,进封陇西郡公。”,“978年(太平兴国三年),徐铉奉宋太宗之命探视李煜,李煜对徐铉叹息:‘当初我错杀潘佑、李平,悔之不已!’。徐铉退而告之,宋太宗闻之大怒。最后因写‘故国不堪回首’‘一江春水向东流’之词而被宋太宗用牵机毒杀。” 第二,李煜也不是什么“低碳”模范,李煜的宫室生活极其奢侈,全然不顾国库空竭。单是宫中御用香料就有专门司职的主香宫女。有用丁香、檀香、麝香等以梨汁蒸干而成的精制香料;有把子莲、三云凤、小三神、万金字等非金即玉的焚香之器。宫室中的装饰,有红罗幕壁,以白金灯、玳瑁押之,又以绿钿隔眼,再种梅花于外。《十国春秋•后主本纪》中说他的后妃的装束,尤其斗奇竞艳。大周后创高髻,妃嫔有衣水染碧纱的,有镂金于额的,有束足如三寸金莲的……李煜沉溺于声色,偏废政事。他一个人消耗的能量、产生的二氧化碳排量,绝对高于当今美国人的平均水平。 第三,李煜26岁继位金陵,直到39岁时南唐被宋军灭国,主政南唐13年。他干了些什么?对外是年年向宋纳贡,对内是毫无建树,沉迷于诗词歌舞、欢情娱乐。“北宋开宝元年(公元968年) 32岁,南唐大饥,六月,遣弟从谦赴宋朝贡,十一月,娶小周后并立为皇后。”怎么找也找不到他不重王权重苍生的实际行动的记载。

回复

2010-01-18

真有才!

回复

2010-01-18

我也想说句杞人忧天

回复

2010-01-18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可怕的还不是城管对卖花姑娘们的围剿,而是:春天,没有杏花。 这句话说的最好!

回复

2010-01-18

中国政府不妥协的态度,颠覆了这场会议 CPC不惜牺牲大家的利益,维护自己的利益 借着维护国家的利益的名义,其实只是在维护少数elite的利益 鄙视这样的龌龊的政府

回复

2010-01-17

世界末日情绪应该成为我们时代的主旋律,大自然发出的信号就是人类该清醒并自省了。别以为自己是个人就能在这个宇宙里肆无忌惮。人类中心主义的狂妄者需要变得真正地勇敢,而不是一味以自己的虚幻作为衡量宇宙的标尺。勇敢地承认这一切、尽力改善自己的言行与心灵,并持有一种认真而淡定的心态。做好自己,不计回报。如果一切于事无补,我们至少要以诚挚的微笑面对近在咫尺的毁灭。

回复

2010-01-16

没看懂

回复

2010-01-16

文章妙哉!从李煜身上也可看一些东西,国家不发达就要受人欺侮,现在不管高碳还是低碳,只要国富民强,在国际上说话才作用,国穷民弱,在国际上说话屁都不顶。目前,国家应该大力发展工业,尤其是武器制造业,特别是在航海和航空方面,更应该下力气,这些比留下诗人抒发感情的地方多要好。

回复

2010-01-14

嘿嘿,多赚钱,争取在地球毁灭之前能买得起一张船票。

回复

2010-01-14

君不见《2012》吗,能上船的也就那么几个人,球破,权势者仍然可以到火星去逍遥。

回复

2010-01-14

杞人忧天!

回复

2010-01-14

庄周拽着尾巴在泥沼中快活 瓦特诅咒着走向毁灭 对岸的霓虹闪烁着 诱惑 飞蛾无法面对沉默 努力把自己撕裂 风跪在天坛哭泣 太阳躲在冥渊沉默不语 云朵一声撕心裂肺霍然被扯破 天空笑出一抹无可奈何

回复

2010-01-14

不工业化就不会有强大的军事实力,现代的军事是需要高度发达的工业支撑的 大多数人也厌倦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作生活 在古代有闲情逸致游山玩水的人也只有极少数人! 现在发达国家过度工业化的问题确实很严重,人并不是物质消费越多就生活得越幸福,不过温饱还是必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