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子情怀

就是这样一个人,十多年后,当我们不再是同事,为了和他毫不相干的一名记者的工伤维权,他三番五次打来电话,当年那个眼睛揉不进沙子的年青人,似乎又横眉怒目站在我的面前

责任编辑:马莉

故人如故

在书生成堆的地方,这样的执守,有一种荡涤污浊的澄明,有一种风雨同舟的温暖,有一种直抵人心的力量

曾经觉得,赤子之心属于心灵的化境,庸常之人难以企及。随着年事渐长,周围的人来来去去多了,不经意间蓦然回首,那样的化境,其实就存在于庸常的生活当中,并且令生活变得不那么庸常。

在报界做事,写文章是一门活计。几十年世事沉浮,一些年长的同行,包括我自己,都不免有过“奉命之作”,甚而是“违心之作”。直到今天,虽然季老的箴言“假话全不讲,真话不全讲”博得了众人称道,但是,受利益驱动,被利害左右,讲昧心的话、作违心之文这样的“职务行为”,如同社会上其他庸常的恶,仍时时被堂而皇之地放纵着。

是呵,当恶以庸常的面目出现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莫希 Ashley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8)


回复

2010-04-02

我们偶尔看不惯那些愤青,但其实打心底里佩服他们,或许是因为他们做的是我们想做但不敢做的一些事情吧

回复

2010-02-21

好文章。。。读了。谢谢。。

回复

2010-02-03

读江艺平老师的文章,再看南周职业规范委员会的结论以及某文化记者的作为,难免有恍若隔世之感。

回复

2010-01-31

记得有一期的南方周末上发了一个人的专栏,忘了是谁的了,他说的是韩寒式的“愤青”,并调查了当代大学生对韩寒的评价而批评了当代大学生的成熟、世故、圆滑,说他们做事情过于理智。也确实是这样的,我也是一名大学生,我很讨厌明哲保身这个词,可是环顾四周我身边都是这样的,我在里面就经常被说成了神经质,被他们说成脑子进水,我想想我应该没有什么错误啊?现在真的少了很多愤青,少了很多文学青年,《蜗居》里郭海平说:“文学就是鱼上的香菜,只吃香菜你能吃得下去吗?”说的是很准确,但我们吃饭并不是原始社会的吃法,不是直接钓上来就可以吃了,我们要做熟了,并且把它调的有味道些。我们需要这些愤青,把我们的鱼骨头显现出来,然后再剔除,他们可以净化社会,让这个社会升华。

回复

2010-01-23

在这里,读到了真实和力量。谢谢你,江老师,还有马莉编辑。

回复

2010-01-19

作此之作,看后有一种尴尬的忧伤。老先生,年轻的时候喜欢跑步吗? 其实为文不是叙述怎样被现实压垮,而是怎样改变现实,看到你老人家的文章我就知道你老了。这是很让人伤心的事。

回复

2010-01-15

如同社会上其他庸常的恶,仍时时被堂而皇之地放纵着。没办法,为了 养家湖口。有几个敢仗义直言的。

回复

2010-01-15

没有评论,还是被和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