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致敬】十年十文

在这里我们选出十篇/组这十年里的优秀作品以寄致敬之意,我们将推荐权交给南方周末曾经致敬的对象,我们记者自己

责任编辑:朱红军 助理编辑 陈军吉 实习生 林春挺 何旭

新世纪的传媒业已经走过十年,而南方周末的传媒致敬也已八年,在这里我们选出十篇/组这十年里的优秀作品以寄致敬之意,我们将推荐权交给南方周末曾经致敬的对象,我们记者自己

《被收容者孙志刚之死》
   
记者 陈峰 王雷 《南方都市报》2003年4月25日
   
【致敬理由】十年回首,孙志刚案已载入史册。记者的扎实调查、编辑的成熟把握让这条坚实的报道得以刊出,其首发勇气至今值得赞赏。《南方都市报》的深度调查报道因此而跨入了具有里程碑式的一年,调查精神则传承在记者的脊髓之中。在这一年,孙志刚案及其报道引发的民众诉求通过各种形式,与政府形成互动,最终废除了恶法,换来了新制。孙志刚之死,其死轻于鸿毛,更重于泰山。此后的7年,更多的媒体参与其中,舆情与高层的互动更频,有激昂,有悲壮,也有遗憾。媒体不寄望历史一朝进步,像小蚂蚁一样慢慢推动改变,这是媒体的现实和责任。

“9·11”事件 图/CFP

“9·11”直播系列报道

记者 庞哲 吴小莉 刘荔等 凤凰卫视2001年9月11日
   
【致敬理由】
可以说,很多中国人对“9·11”的记忆,是和凤凰卫视联系在一起的。从“9·11”刚发生的第一分钟凤凰卫视驻纽约记者发回第一个电话报道开始,连续36个小时直播,令中国观众见证了“9·11”的全过程,这也是中国媒体第一次零距离、零间隔与世界接轨。
   
在中国内地观众的视野范围内,这是惟一的全程直播,凤凰卫视借此声名鹊起,也开创了中国电视新闻新格局——传统意义上的新闻权威开始被打破,以新闻本身的价值为惟一准绳的理念,从坚冰中挣扎而出,并从此加速度获得市场的认可与支持。
   
事实上,当天晚间的央视《新闻联播》也突破性地将“9&m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王怜花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6)


回复

2010-01-03

XXX万岁万岁万万岁! XXX万岁万岁万万岁! 武人位于大君,杀人放火,草菅人命,血流漂杵,恶贯满盈,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民弃不保,天降之咎,黑白颠倒,世事为非,民恶邓公之贪,推之弗去!此乃泣血涟如者也!

回复

2010-01-03

2000年,我打工于深圳公明上村元大公司,一次和一同学到观澜镇玩,被收容(那时手机不普及)。大盖帽说:“某地发生抢劫,带你们到所里(村治安所)问一下,到所里给你们打电话保释。”到所里后已经有七八个人背手蹲在地上,我们不由分说被押上了一辆警车(囚车),大家情绪激动。车行驶了一二十分钟到了观澜派出所,现场已有二十余人,有人试图逃跑,未遂。我们共三十余人被押上一辆铁窗式客车(警车),由两个带眼镜的大盖帽带队,行程三个多小时到广州增城市收容所。而当时我记得清清楚楚,我们一车人被关进了“四号监狱”有人当即与民警发生冲突,被扭住狠狠打了一耳光。 四号监狱,清清楚楚,是永远割不掉的耻辱。我为此次收容付出了一千余元的赎金。睡在水泥地上,拉在靠门边的便池里,吃的是不削皮的冬瓜,夹生米饭,三天后朋友交了赎金,第四天才允许放出,我口袋里6块钱,没有皮带(被收掉了),在门口捡了一破布鞋,特别小,而我穿45码的鞋。 罪合于一,多疾罔诏。苍生有恨,不共戴天。今不量轻弱,欲与奸党为事!

回复

2010-01-03

《重**申和重温中国共***产***党的民***主追求》 看看敏感字有几个

回复

2010-01-03

请问最后一篇有脸上么?! 希望南方周末不要令人失望!

回复

2010-01-03

很多文章都看过,个人觉得南方周末真的是大陆新闻媒体中唯一有良心的,但是最后的文章肯定不会看

回复

2009-12-31

以史为鉴可以知未来,那些过往的记录告诉我们,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完全是建立在较真人较真之后的进步之上,向明天,睁开眼,阳光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