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致敬】谁引领新闻话语权

公民新闻崛起,是2009年中国媒体业的一道亮丽风景,无论是杭州飙车案,还是央视大火,还是邓玉娇事件,都显示了公民新闻的逼人气势。

责任编辑:朱红军 助理编辑 陈军吉 实习生 林春挺 何旭

公民新闻崛起,是2009年中国媒体业的一道亮丽风景,无论是杭州飙车案,还是央视大火,还是邓玉娇事件,都显示了公民新闻的逼人气势。公民新闻的崛起,及以博客、微博客为主阵地的公民写作的崛起,实际上意味着公民话语权在经年酝酿后的全面崛起,实际上是以几乎整个社会的力量,倒逼着中国的新闻改革,构成中国新闻改革最大的动力源。

舆论地位随之陡然提升,应对舆论遂成各级政府要务。各方对舆论场空前重视并试图主导之,已是2009年新闻界最显著的特征。

无论是央视,还是新华社,还是《人民日报》,这些原本最稳重的媒体“国家队”,从此纷纷变脸。国家通讯社进军电视领域,酝酿财经新闻周刊,全面进军话语高地;央视再一度的新闻改版,即时新闻连线,占据子夜的最后时段;甚至广播频率央广中国之声也重回纯新闻定位……。更专业即更尊重传播规律,更人性即更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王怜花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12)


回复

2010-01-06

媒体一遍遍的报道矿难,矿难还是发生了,一次次的报道维权,侵权还是不断上演,媒体的自觉只能让我们知道原来全国的大环境跟自己周围的小环境一样。我们最需要的是突破,是执行,是民主,是参与。

回复

2010-01-05

为什么我们总是把一个人勇敢的捍卫自己的利益不理解为英雄行为?那也是英雄行为!当一个人为自己的合法利益抗争的时候,获利的并不仅仅只是他一个人。但是抗争的就只有他。国人就是这样,当别人抗争的时候他们并不敢站出来与别人一起并肩抗争。而是躲到一边偷偷看别人的笑话,不知道他们笑话的到底是别人还是他们自己。就像我们今天这样,大家都在受害。所不同的是有的人勇敢的抗争,而有的人躲在一边偷偷的笑话自己。

回复

2010-01-05

南方周末不在致敬之列那是理所当然,因为她本身没有绝对的话语权,也不代表“国家队”,我们从此文中可以看出,那些被致敬的媒体,排一二的非“国家队”莫属,你还苛求南方周末能与之匹敌?人民日报,人民“日”报?其中的含义草民都懂!

回复

2010-01-04

如果没有批评的自由,赞美则毫无意义。向[南方周末]致敬/向[南方周末]的全体同仁致敬/

回复

2010-01-04

致敬,只有这样,国家才能不断的前进

回复

2010-01-04

"南方周末不在致敬之列" 你们向他们致敬,我们向你们致敬:)

回复

2010-01-04

谣言已经夺走了话语权,因为我们不知道还能相信谁。

回复

2010-01-04

为什么南周不在致敬之列?

回复

2010-01-04

世界需要多维的世界观 但之后的很长时间内,我们通过“正规途径”听到的,仍只会是一种声音。

回复

2010-01-02

新闻话语权的背后要的是责任,而不是一些既得利益,什么是人民需要的,别本末倒置了。

回复

2010-01-02

其实这些震惊我们的事件和事件里的英雄,细细算来,他们只是拿出勇气维护自己的权益不受侵害。是每个人都应该拥有的权利,却被无数的媒体树立成立光辉的典型,恐怕连他们自己也会有些许不情愿吧,就像开胸验肺的张海超,我想他从来没有想过要代表哪个群体伸张正义,就像他在采访里说的:“一切都是被逼的。”于此,我们可以窥视这些英雄做这些义举时的初衷:因为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可以代为实现权利的机构所以只能自己去争取,以各种各样的可能的方式。这该是多少悲剧和无助引发出来的“权利意识觉醒”!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回复

2010-01-02

我想说的是网络舆论不是上帝。政府部门在某些问题上不能为了舆论而作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