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界】索莱里 再见/在建 乌托邦
电影《2012》热映,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如火如荼,北京的天安时间当代艺术中心近日推出了“立体城市:未来中国”展,集合国际顶尖建筑师、国内外城市规划专家、城市环境和生态学者,探讨地球生存资源严重稀缺背景下,理想人居环境和未来城市生态的营建。
“世界生态建筑之父”、意大利裔美籍建筑师与城市规划理论家保罗·索莱里(Paolo Soleri)首次来到中国参展并发表演讲。90岁高龄的索莱里,自上世纪60年代起就进行着伟大的创想和实践:一座自给自足的绿色城市,让所有热源、冷源和生活所需通过建筑设计和某些物理学效应的运用得到供给,与周边自然生态密切关联,实现良好人际互动……简言之,一个正待实现的乌托邦!
阿科桑蒂:生态建筑的蓝本
“生态建筑”是索莱里将建筑与生态完美融合的城市理念:主张高度整合、紧凑的立体城市形式,反对郊区的散乱延伸及其伴随的资源浪费,以及人与人之间、人与社区之间的隔绝。通过精简、高效、智慧的城市物理环境最小化,为目前的高消耗和浪费,找到精益的替代模式,从而促进对土地、能源和资源的有效保护。
1970年,在科桑蒂基金会支持下,索莱里开始创建阿科桑蒂(Arcosanti)——位于亚利桑那中部高沙漠区的城市实验室。
阿科桑蒂以生态建筑理论为基础,大型、紧凑的结构以及大规模的太阳能温室将只占4060英亩保留地中的25英亩,建成后可容纳5000人,它将为如何改善城市环境、减少人类对地球的消极作用而做出示范。
1977年,索莱里在《地球的回答》中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构想:“现在我看到的问题是,当前的城市规划对高空利用太少,取而代之的是凌乱、笨拙的扩建。如此延伸,其后果是地球面貌的惊人转变。农田被建成停车场,大量的时间和能量被用于运输人、货物以及各种服务。我的构想,是城市的内聚,而非外扩。”
阿科桑蒂试图通过建造一个立体的、步行的城市,众多系统通力合作;人力与资源的周转高效有序,建筑物功用复合多样,利用太阳能实现照明、取暖和制冷。在这个高度整合的环境中,公寓、商业、产品、技术、开放空间、工作室、教育和文化场所都在咫尺之遥,与此同时人的隐私权得到最大保障。
世界各地的志愿者和学生纷纷来到阿科桑蒂,亲身参加它的建设,以获得关于阿科桑蒂的原始体验。到目前为止,在6000多名参与者的努力下,阿科桑蒂已经建成一片混合功能的建筑群。60-80位长期居民在此生活,他们继续建设,并维护当地环境,承担了设计、建设、景观、维护、烹饪、木工、金属锻造、陶器、园艺、交流和管理等各项工作。举世闻名的“索莱里风铃”也在他们手中诞生,每年吸引5万名游客前来参观。
阳光之城:中国未来的蓝图
近年来,索莱里密切关注中国城市发展问题,试图将其“简约线性城市”(Lean Linear City)理论应用于中国现实。此次展览,通过索莱里的历史手稿、长卷绘画、三维模型与影像等,全面反映其经典的“生态建筑”(Arcology)理论与实践,同时展示他针对中国城市化语境的深刻思考,以及为中国未来城市大胆描绘的蓝图。
中国,这个正在开启新纪元的国家,拥有令人羡慕的契机——跳过现存的科技社会文化,着陆于超越西方模式的新天地。西方社会绝对的物质主义已发展至极限,远离城市的散居模式给美国带来无尽烦恼,改良已为时太晚,势必以失败告终。
如今,地球需要全新蜕变,中国正是实现这一蜕变的最佳土壤。关键在于,城市处在积极的转型期。阳光之城(SOLARE)的一大使命,就是使城市复杂的脉络系统物流顺畅,行动有序。
人们企图在远郊散居的同时拥有高效公共运输系统,这纯属痴心妄想,几近无知。在自然有机体的精巧结构中,动静脉组成匀称而强大的网络,为每个细胞供应营养、清除垃圾。而我们的社会拥塞着汽车,其数量即将突破6亿(所谓美国梦),它永远无法同任何一种有机体的完美物流系统相比拟。更有甚者,建立在汽车轮子上的文化,势必导致居住地分散,更无可避免地隔绝人际来往、扼杀新兴事物,打破文化与文明相得益彰的状态。
对13亿中国人民来说,汽车背上的田园式乌托邦纯属臆造——地球不可能接纳,更不会为之服务。那些高消费的迷人国家,并未尽力追求团结与理想以免人类葬送自己。
对太阳及气候变化能力的忽视,导致我们脆弱的生存倍受考验。目前,化石燃料已露耗竭迹象,因此,如何最好地捕获太阳能量,成为关乎城市带结构与功能形态的重要因素。
阳光之城是一个自足完备的综合体,其城市带能以最简约的模式规划土地,从而统筹物质存在与超物质存在(文明与文化)。凭借规划师、设计师和居民们的意志和天才,单体住宅模块(长200米)亦拥有无限的“克隆”和变化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