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着是中国电影的高度,蹲着也是”——专访上影集团总裁任仲伦
上影无论是电影拍摄的数量,还是中国式大片的比重,看上去远远不如中影。但上影利润是中影的20倍。这是令人惊讶的数字。
责任编辑:袁蕾 实习生 王华
●大家都有院线,等于都有核武器。
●上影追求的是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
●中影拍《建国大业》,三平让我投资一点,我问成本多少,他说预算3700万,后来我投了10%,作为投资方来讲,这个成本很低,赢的概率很高。
●自己有好项目就去融资,别人有好项目就去投资,不管什么企业,都不敢把钱全压在一部影片上。“当时的上海电影,站着是中国电影的高度,蹲着也是中国电影的高度。”上海电影集团总裁任仲伦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上海可以说是中国电影真正的发源地:中国第一个电影院、第一个电影公司、第一代电影人全部在上海产生。
2009年11月16日是上海电影制片厂成立60周年的日子,但对于上海电影集团公司来说,只有9年的时光——2001年8月,以上海电影制片厂为主体,成立了上海电影集团公司。
上影和中影从此成为中国电影的两大巨头。“中国电影界现在只讲票房,还没有去讲利润。”“利润”是挂在任仲伦嘴上最多的词之一。
2008年,中影主营收入7亿多,利润0.15亿元;上影集团主营收入15.18亿元,利润2.16亿元——上影利润是中影的20倍。
这是令人惊讶的数字。上影无论是电影拍摄的数量,还是中国式大片的比重,看上去远远不如中影。“我们做企业有个原则,不图场面热闹,不图表面繁华,而是发展以利润为王。我到上影六年,做了三个字,产业链。”任仲伦说。
11月9日,南方周末记者在上海银星皇冠假日酒店对任仲伦进行了近 5个小时的专访——这个著名的酒店和旁边上海影城,是上海国际电影节的主场,也是上影集团产业链中的一小部分。
目前,上影正在花10亿元建造11万平米的上海电影集团总部大楼和1.5万平方米的上海电影博物馆;成立了上影英皇、上影寰亚;进一步扩大车墩影视基地到650亩……
根据李长春的指示,上影集团也开始酝酿上市的可能性。
上海电影制片厂成立60周年的纪念版厂标 图/上影
任仲伦和《蓝莓之夜》的主演诺拉·琼斯、导演王家卫。王家卫是为数不多把工作室放在上海而不是北京的香港导演 CFP/图
上影不是穷光蛋
2003年5月8日,任仲伦接手上影集团,任集团党委书记兼总裁,他还记得欢迎会现场,“掌声稀稀拉拉”。当时是上影欠银行近5亿元人民币。
职工的工资发不出来,有人冲到任仲伦的办公室,把他的热水瓶全部砸光;有人扬言要杀了他。
南方周末:2003年,你接手上影的时候,上影是个什么状态?
任仲伦:上影有光荣传统,也有历史包袱。当时整个集团负债率高达70%,向银行借了5亿多元人民币,下属单位属于亏损的单位有71%,这些单位的亏损总额加起来有3500万。
我问财务总监,现金有多少?只有1700万。结果两天后来了一个通知,要支付上影离休干部一次性补房贴1070万。我还要给在职的人员发工资。我的第一周,主要是借钱和讨别人欠上影的钱。
有的老同志生活过得困难,拿着工资单在人大会议上说:“什么叫尊重艺术,什么叫尊重艺术家,我这样的国家一级演员一个月就拿三百块钱。”
当年我们借钱一次性解决了老同志的困难。老人对上影是最有贡献的。计划经济年代,电影业对国家财税贡献是文化界最多的。
南方周末:你怎么改变这样的局面?
任仲伦:当时其他电影单位都有这样难念的经。所以,大家都是利用当时的政策,跟政府要点钱,一个人头给个三五万,你离开这个厂吧。
还有就是采取类似独立制片的方法,把人力分散成许多小公司。当时流行一种观点:美国80%的影片都是独立制片公司制作的。独立制片船小好调头,人少精干没负担。
上任不久,市领导要我去美国考察。我去了美国七大公司,考察回来,我有了新想法。
南方周末:在美国你发现了什么?
任仲伦:我见到美国同行就问:“你们靠什么赚钱?”他们的回答让我心里发凉:在美国,一部电影的投资周期是两到三年,如果只靠影院票房,十部影片里只有一部赚钱。
靠录像带市场租赁和电视版权,十部影片里也只有三部影片赚钱,另外七部电影是亏损或者勉强打平。
我问他们:这样低的赚钱几率,你们公司怎么做大的?我能不能给看你们公司的财务报表……美国许多公司都是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是公开的。米高梅公司2001年的财务报表里,新片的收入当时是1.7亿美金,但版权收入(他们叫片库经营)中,收入是5.4亿美金。
他们的财务总监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莫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