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总动员拯救美国报业

一方面,新闻被看成干净空气、安全街道、优质教育、公共卫生——对社会福祉至关重要;另一方面,这种本该属于进行时态或将来时态的文体,却被频频比作博物馆。

责任编辑:袁 蕾 朱又可 实习生 朱 怡

“谁都希望自己的家乡被及时准确地呈现在报纸上。新闻不为编辑记者的职业荣誉感而存在,维系社会的良好运转和情感凝聚力才是报纸的价值所在。”

——吉姆·艾莫斯是《皮卡尤恩时报》主编,他负责报道新奥尔良的一切:卡特里娜飓风、市政府年度支出预算、公寓碎尸案、居民结婚周年纪念、高中足球赛……他曾和同事一起,四次为《皮卡尤恩时报》赢得普利策新闻奖,他坚信即使每个街角都有一个麦当劳的城市也有自己的性格。

“‘碎片化’的网络每天像白蚁一样蚕食着几代美国新闻人为之添砖加瓦的新闻大厦。转载不付钱不说,还带来整个社会信息结构和知识结构的碎片化——这对政府、大财团、公司老板这些强权势力来说是好事,他们会更加方便地利用人们的无知蓄意掩埋真相。”

——汉克斯·克利班戈奥夫(《费城问讯报》驻芝加哥记者)对博客、推特、facebook不屑一顾。

简·普雷兹在赢得2009年普利策新闻奖国际报道奖前,去过很多危险的地方,她坚持新闻是严肃的,不该被娱乐 图/浸会大学

2005年8月30日,凯特琳娜飓风席卷新奥尔良,纸质的《皮卡尤恩时报》没有上摊,但报人坚持在网上出版了PDF版。灾后一年,该报摄影记者约翰·迈克哥斯特因在飓风中被毁坏的家没有得到应有的赔偿,不得以在高速公路上与警察飙车,逗引警察向他开枪以得到赔偿 南方周末资料图片

在香港浸会大学,被请来做第三届工作坊的普利策新闻奖得主们被问到的第一个问题,来自学生刊物《青年记者》的封面。封面上印着一位妖娆而面目模糊的长发女子,一长串黑色的粗体字叠印在她的脸孔前:变化中的新闻面孔:报道?赋权?还是娱乐大众?

这个问题被扩展成一连串问号:在网络环境下,严肃新闻的需求量是否正在下降?数码相机会不会让摄影记者绝种?如何看待美国报纸销量的持续下跌?“‘娱乐’这个字眼无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莫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