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政治扑面而来

有两个层面的“两会”,一个是实体“两会”即剧院里的“两会”,一个是虚拟“两会”即舆论广场上的“两会”。

    尽管本届“两会”并无太多波澜,新闻战却是愈演愈烈。记者对“两会”代表委员穷追不舍,甚至吃饭和就餐也不放过,其职业精神令人慨叹。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公众对“两会”的关注。
    但,媒体决不只是单向地关注“两会”。
    不妨说有两个层面的“两会”,一个是实体“两会”即剧院里的“两会”,一个是虚拟“两会”即舆论广场上的“两会”。如果说剧院“两会”是平静的,如淑女绅士之登大雅堂,一招一式皆有章法;那么,广场“两会”,即媒体对“两会”话题的讨论,则无疑更舒展,更奔放,也更喧嚷。它们在各自的时空推进,气质也各有不同,却很难说它们就是泾渭分明,在很多关键议程上,它们往往是默契的。“两会”很多议题往往直接就是媒体牵引的结果,而媒体也并不掩饰其牵引“两会”话题的意图。笔者曾出席一个媒体人士和代表委员云集的场合,席间有代表抱怨说,媒体对某个提案报道非常密集,但都只摘取一个部分加以放大。当场就有媒体人士坦承,他所在的媒体就是这么干的,但他理直气壮:“我们就是要用这种方式告诉你们,老百姓最关心什么,你们说什么老百姓给的掌声才最多。”
    就此角度,即就剧院“两会”与广场“两会”的互动来考察,尽管剧院“两会”公共性尚不如人意,但纵向比较,显然是在提升之中。剧院“两会”的诸多议题不可能不被广场“两会”亦即公共舆论所聚焦,不可能不受广场“两会”亦即公共舆论所制约。这样的一个过程,当然就是向政治文明逐渐靠拢的过程,一个政治现代化逐渐展开的过程。
    舆论广场而外,亦不乏通向“两会”的羊肠小道。“两会”期间的3月8日,一个民间机构主办的教育公益论坛在北京悄然揭幕,来宾中颇多代表委员,包括全国政协副主席和全国人大常委。他们把“两会”会场上的意见带出来,再把民间论坛上的呼声带进去。而主办人也公开宣称,论坛的目的就是要影响尽可能多的代表委员,让他们能够直接传递民意。代表委员下榻的饭店,并非代表委员的各色人等亦穿梭其间,对代表委员进行个性化公关,则是他们的主要使命。
    媒体崛起是中国舆论发展的一个显著趋势,相应地,以媒体政治为龙头的压力政治,正以超出人们想象的速度扑面而来。对这种压力政治,有颟顸的排拒,也有明快的主动适应。笔者就目击了截然不同的两种反应。在一个饭局中,某位平时看来还比较开明的人士,就对记者的闻风而来大感不悦:“走到哪你们跟到哪,让不让人活了?”另一位新晋代表则对记者非常体贴,几乎有求必应。他的理由是:“我既然来参加‘两会’,我的这些时间就不属于我自己,只要公众需要,就不应该缺席。”
    “两会”之重要固然无庸讳言,但实际上,“两会”的功能不是没有边界。中国政治和社会演进的阶段性主题皆有明确规定,“两会”主要是承接这种规定性,进行细化和深化,这就注定了无论舆论广场对“两会”的山呼海啸,还是羊肠小道对“两会”的涓滴渗透,它们更多地属于公共政策层面,所呈现的都是不同社会群体,就公共政策层面展开的利益博弈。而对这种规定框架内的博弈,管理者也能以平常心对待。本届政协特别推出5位新阶层代表集体亮相,温家宝总理公开承认仅仅三个农民工代表还太少,这显示让各阶层人民自己代表自己,正在成为惯例。各阶层直接参与利益博弈,将成为我们社会的新趋势。

 

(责任编辑 史哲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