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遗产”:当代艺术界的思想献礼?
“你承不承认你这是在强奸艺术家?”有媒体逼问黄专。“我只能老实说:是。”黄专说。
责任编辑:袁蕾 实习生 朱怡
你承认是在强奸艺术家吗?
“你承不承认你这是在强奸艺术家?”有媒体逼问黄专。
“我只能老实说:是。”黄专说。
10月18日,黄专策划的“国家遗产:一项关于视觉政治史的研究”展览,在深圳OCT当代艺术中心展出。在研讨会上,这个宏大的命题并没赢得一致好评。四川大学艺术史博士鲁明军、复旦大学新闻系教授顾铮都提出了质疑。
在最后的总结发言中,黄专很低调地做了一番自我批评,自述“国家遗产”展览犯了三个禁忌:一是展览内容跟当代政治相关,容易被人误会赶时髦;二是主题先行,按照已有的主题来圈定艺术家的作品,甚至让艺术家为了这个主题而各自对作品的完整性有所牺牲;三是领域模糊,主题做得历史不像历史,艺术不像艺术。
黄专策划“国家遗产”展览的念头始于2006年圣保罗双年展,那一届的主题叫“移动的板块”,讲世界格局的变化。黄专负责中国馆策展,他选择了王广义、汪建伟、卢昊、曾力4位艺术家的作品,作为“国家遗产”项目提交。
“国家遗产”是黄专生造的概念,他模糊地觉得,有必要清理“我们国家的视觉遗产”:“中国当代艺术30年以来都没有基本的政治立场和态度,原因在于艺术家对国家的历史没有基本判断,所以很多艺术涉及到政治时,要么就是很简单的批判姿态,要么就完全是虚无主义或者相对主义的视觉表达。很多非常严肃的对中国政治解释的艺术又被‘政治波普’简单的概念所掩盖。”
但圣保罗双年展规定,已经参加过双年展的艺术家不能再参加,这4位不符合该项条件,黄专也就放弃了这个展览。
之后,英国曼彻斯特都会大学成员跟黄专做交流,谈到了这个未竟的方案。曼彻斯特是英国工业老城,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发源地、英国左派的聚集地,“对中国的事情总是抱着同情和理解”。
都会大学对这个方案非常感兴趣,他们除了想让英国观众了解中国,更着眼于反思现代性,关注工业革命的后果、环境问题等。
严格来说,几位艺术家的作品都不是专门为了这个展览而做。2006年提出“国家遗产”方案的时候,王广义的“东风·金龙”还只是一个设想,后来这个作品在2008年的“另一个王广义”上展出过;卢昊的作品《复制的记忆》是他跟黄专沟通的结果,但之前也在北京展出过;摄影师曾力一直都在拍摄贵州水城钢铁厂,黄专需要跟他沟通的只是究竟拿什么照片来参展;汪建伟也是一直在做观礼台的研究。
加入隋建国的《大提速》,是黄专在北京阿拉里奥画廊看到这个作品,觉得作品涉及火车历史,跟现代经济发展有关,很契合“国家遗产”的主题。
黄专自述最初设计这个展览时想得很简单,是想做特别“中性”的展览。他主观上希望“国家”、“遗产”的含义在展览中能变得“不确定”,甚至变得不重要。在他而言,重要的是这个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莫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