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赢家的达娃和解
无论是曾要让宗庆后“在诉讼中度过余生”的达能,还是要捍卫娃哈哈到底以避免一场“民族悲剧”的宗庆后,如今却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平和
责任编辑:顾策 助理编辑 温翠玲
很多时候事实如何被解读往往比事实本身更重要。一种事实,N种表述,是因为各利益相关方均想对既成的事实做出对自己有利的解读。输了里子的人希望以此挽回些面子,输了面子的人则希望表明自己实际上是名利双收。至于这样的解读与真实情形究竟有多少差距,那还要留待第三方乃至第四方继续解读。
旷日持久的达能娃哈哈之争日前以和解而暂告尘埃落定,曾经如此高调的博弈骤然收场,自然引发了人们对新一轮表述热潮的预期。然而,无论是曾要让宗庆后“在诉讼中度过余生”的达能,还是要捍卫娃哈哈到底以避免一场“民族悲剧”的宗庆后,如今却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平和,一个大度地表示“中国人民是宽容的,所以要以宽容之心来对待”,一个则优雅地祝愿娃哈哈在未来管理层的领导下,继续取得巨大的成功。
双方的默契将解读的任务抛给了目前仍处在眩晕状态的媒体,但后者由于猜到所有结局唯独没有猜到真正的版本而陷入了暂时的失语状态。媒体中人,无论是市场原教旨主义者还是经济民族主义分子,似乎都随着争斗双方的握手言和而被迫偃旗息鼓。在认定达娃双方回归商业理性的同时,媒体似乎也大体选取了去意识形态化的姿态,而回归到技术性的报道层面,比如将双方的和解归因于惧怕巨额诉讼费,比如将报道的重点转向达能股份的接盘者等等。
然而人们对旗帜鲜明的解读的期待之情并没有因媒体的失语而冷却,不少受众索性赤膊上阵,再启战端。其所遵循的阵线依然是媒体此前所规制下的国际与民族的分野,但灌输于其中的话语则一扫理念之争的色彩,充满了实力论、权谋论乃至阴谋论的气息,令人颇感沉重。
站在达能一边的人,认定达能已经注定不可能在这场争端中胜出,因为娃哈哈不仅有地方政府撑腰,民意的支持,占尽地利人和的好处,而且还占了天时——中国在金融危机中率先复苏,意味着其在国际政经舞台上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因此也就更能从容应对来自西方的政经压力。其言下之意就是,达能所能够指望的最后的高级公关牌,即来自法国政府高层的游说功能,正在迅速失效。所以,面对必败之局,达能以和解求得某种意义上的善终已是最好的结果,至少能做一个“体面”的牺牲者。
仿佛为了印证达能一派们的论点,支持娃哈哈者早在去年底就已经在欢呼“达能与萨科齐的法式浪漫在中国失败”了。更有论者将萨科齐牌的无力与其之前会见达赖的“失算”相挂钩,颇有“你不仁,何怪我不义”之慨叹。
此外,民族派们还加大了对“实质正义”的诠释力度,不仅将达能愿意和解解读为反证了宗庆后“毁约”的实质正当性,还认为达能借当年“显失公平”的合约已经享受了多年过高的招商待遇,亦即达能已经得到了“实质”补偿,不要得了便宜还卖乖。
而那些循此逻辑走得更远者则呼吁今后一切合约均应通过“实质正义”的检验。他们所加以援引频率最多的论据就是国资委也支持央企拒绝履行当年签下的期货合约,因为这些合约属于明显“做套”。
在眼下两派的相互驳讦中,当年耳熟能详的“程序正义”、“经济安全”等议题已然缺席,所谓“规则”也不再是客观抽象的,而是可塑的,其形状取决于双方的实力对比,其中既包括话语权的把握,也包括人们对“世道人心”的认知。
权谋论和实力论暂时得胜了。不过关于娃哈哈的故事并没有完结。如果有一天人们发现“被民族”的品牌其实是为了“被个人”,那么作为规则论替代物的阴谋论又会指向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