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劳务纠纷的难题

责任编辑:李梁 马昌博 郭力 资讯 陈斌 实习生 何旭

■记者手记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8月底,中国对外劳务合作累计营业额达614亿美元,累计派出各类劳务人员487万人。这些中国劳务人员中,有在伊拉克的石油工人、韩国餐馆里的小工、在俄罗斯搞大棚蔬菜的菜农。配合中国“走出去”的战略,劳务输出的趋势在短期内不会改变。

在一个“富足”的梦想之外,淘金者们越来越多的苦恼却也曝露在公众视野之中。更多的时候,也许是民族性格使然,中国工人选择了息事宁人、忍气吞声。但也有时候,他们不忍了。

比如今年9月21日,在以色列首都特拉维夫附近的一处工地上,3名中国劳工为讨要薪酬爬上了工地塔吊的顶端。这个曾在国内引起巨大争议的举动却在异国他乡一举见效:在塔吊上停留约9小时以后,3名工人返回地面并拿回了其应得的2万谢克尔 (约合5350美元)。

而在今年2月起,两百余名中国工人因劳资纠纷露宿街头数十天以示抗议,甚至引来了罗马尼亚总统夫人的慰问。

也有些时候,工人们似乎已经在寻找更切合当地习惯的解决问题的方法。1月7日,韩国京畿道利川市的地下冷冻仓库突然连环爆炸,40名遇难工人中,12名是中国同胞。大批中国工人与其他外籍劳工一起走上街头,游行要求修改劳动法。

在日本,研修生、技修实习生问题不断进入人们的视野,去年湖北女工遭虐待案甚至惊动中国政府高层。如今,宫城县的中国工人加入日本的工会维权,也不失为一种有益尝试。毕竟在此之前,他们曾与中国劳务输出公司和日本的当地劳务中介都进行了磋商未果,而直接请律师的花费对于工人们又未免太过昂贵。

当然,驻外使馆永远是中国工人问题不能解决时的最根本的求助之处。去年在蒙古,曾经有包工头在工期结束之后,用车将中国农民工拉到中国驻蒙古使馆门前,随即扬长而去,最后正是中国使馆帮助他们回家。

一位中国驻外使馆官员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使馆领事部和商务处都处理过类似纠纷。但除非中国劳工找上门来,使馆一般不主动“揽事”;而通常情况下,使馆也无法代表任何一个工人或工人群体与驻在国政府交涉,而只能原则性地要求该国企业和劳动部门遵守法治,保障工人权益。

很多纠纷的根源甚至在中国劳务输出公司招工时就埋下了。今年6月到9月,商务部、外交部、公安部、监察部、交通运输部、国资委、工商总局等7部门在全国开展了“清理整顿外派劳务市场秩序专项行动”。各地公安机关破获外派劳务领域违法犯罪案件112起,涉案金额达2.6亿元;各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共检查出违法违规开展外派劳务企业974家,查处非法外派劳务广告6692条……

但即便如此,海外劳务纠纷的原因千头万绪,任何仅仅国内的行动也很难一劳永逸。因为中国搞劳务输出,本质上还是资方即企业雇主占谈判优势。“就算中国人不愿意来,还有其他东南亚甚至拉美国家的人抢着要来。”上述驻外使馆官员说。

在采访中,日本宫城县的中国工人说,虽然经过种种盘剥,挣到的钱还是会比在国内工作 “高一点”。日本的研修制度只允许外籍劳动者在日本停留三年。当记者问道,如果日本政府没有这个规定,你们下次还来日本打工吗?电话那头的工人犹豫了一下说,那还来。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