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写给谁看?

前些时,读到一篇质疑梁文道先生的网文。梁先生在《理性与感性》一文里提出了一个观点:“近30年来,没有任何一种经济主张和政治哲学要比新自由主义更像共产主义”

责任编辑:刘小磊

■望文号脉

前些时,读到一篇质疑梁文道先生的网文。梁先生在《理性与感性》一文里提出了一个观点:“近30年来,没有任何一种经济主张和政治哲学要比新自由主义更像共产主义”,为此,他向读者讲述了所谓智利奇迹,还插秧式地提及大量与当代智利相关的历史、政治和经济术语,包括我初次听说的“芝加哥男孩”。不用说,所涉内容均在我可怜的知识范围之外,若非有人质疑,我对梁先生非得连刮三目不可。那篇质疑文章似乎出自行家之手,作者辉格引用的大量数据,都对梁先生的观点构成了当头棒喝,“外行看热闹”的结果是:只要所引数据无误,梁先生的说法就岂止错误,简直可笑了。

我说过,我缺少这方面的相关知识,在读到梁先生回应文章之前,不敢对此轻下结论。我以为,回应是必要的,要么认错,要么反击,没有第三条道路。在中国的作家、文人中,我无数次见到一种用“不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莫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4)


回复

2010-02-03

看过梁的文章,印象深刻的是两年之前的南方周末刊登的一篇讨论文字的,很是对味,就比如他最近的这篇讨论法官和民众关系的文章,学法的我也有同感。但是对这个人的评价却已经开始变得值得商榷,是因为在我对他印象深刻之时,买了一本他推荐的书。书不能算很差,但是遇他的溢美之词相较就有点不够分量,会觉得这样的书值得你如此吹捧,似乎我也需要多想点我对这个人之前的认同是不是有点未经考量。 有的时候我会对香港或台湾的文人墨客更宽容,更为轻信他们的文字,特别在他们写出一两篇合我心意闪烁些许民主光芒的文字。我潜意识里认为他们比我们更多的沐浴在民主之下,相比我们生存的光怪陆离的社会,他们也许更为清醒。 事实证明我是仍然是一个轻信的人,我很多时候都提醒自己,要理性,不要因为一时的喧嚣而迷失判断的基准,观察,再观察,最后做判断。 一个人的文章好坏,不在于他在何地,不在于有人推崇或有人谩骂,在于你有否认真看过,你心里真的觉得是这样吗。 我在做学生的时候会一直选择南方周末,到了工作的时候更多的选择凤凰周刊,因为我认为后者更为平实。 有人说南方周末实际上市一个早已被招安的媒体,只不过是官方借一个地方让人发泄,听到这个话的时候我一惊,觉得自己是被利用了吗,虽然是一个无名小卒,但是我的感情与信任是被利用了吗。 但后来我又想通了一件事情,你有判断的能力,你读一篇文章,你是否采纳他的观点,并非因为他的立场和所谓的成分,而是因为他的文章是否真正有力度,体现思维的力量。 如果我仍然以成分论是非,他在愤怒,所以我就相信,他和我是一国的,所以我相信,他在和我一起骂,所以我相信,那样的我是无知的。亲眼所见,尚且会欺骗我们,那被无数人出于各自目的而剪接的画面,我又如何能轻信。正义女神,蒙住双眼,是不让外面干扰自己。

alizhimu
回复

alizhimu

2010-01-25

就像我决意不再拜读罗尔纲先生一样,哪怕我久仰他的学术高名,也不例外。因为,当我被他某个说法深深打动时,我吃不准,他内心在期盼哪位人物缺席?------确实如此

回复

2009-10-28

我对作者的中心观点表示支持,我从来极其反感电视中的大义灭亲,或者如反应解放前时代的电影中,父母与子女因观点相悖甚至出现子女出卖和杀害父母的场景。无论如何,父母与子女是第一位的关系,也就是作者所说的人的属性,有了人之后,才会有社会。不过,这个事例显然不能做为作者论证的人伦和法律的较量。显然是父亲对女儿的伤害,而女儿只是想挽回和维护父女之间的亲情和人伦。如果是父母犯了其他刑事行为,主动出来告发,或许可以做为此人伦与法律的论证。

回复

2009-10-25

很是认同你这篇文章的措辞置意。 梁的文章我读的很少,他谈到的很多东西也是在我的知识范围之外的,但是,仅就我读过的几篇文章,常有言不及义的感觉。读完了常常不知道他在说什么。 当然也许梁太“高妙”了,我不懂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