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难民到国民 印支难民安置的北海样本
在周亚生和梁永雄们懵懂的童年生活里,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难民身份。也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亲历二十世纪最大的印支难民逃亡潮。在1978至1988年十年间,进入中国的印支难民有28.3万多人。
责任编辑:曹筠武 实习生 赵一海
难民
周亚生第一次认识到自己的身份与中国有关,是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的地角港联合国难民署开办的华侨小学里,那是1978年,9岁的周亚生随父母从越南逃到了中国。
学校里是岁数不一的越南难民子女,制度却和普通中国学校没有两样。照常地升中国国旗,唱中国国歌。
1978年,在越南已经无法生存的周亚生一家搭乘4米长的小艇,被“大船”拉扯着五天四夜漂到了地角港。“大船”也只有7米长,是周亚生的舅舅与其他难民合买用来逃难的,一船背贴背挤着几十个越南鸿基华侨。周亚生一家6口人挤不进“大船”,修了小艇用绳索绑在“大船”后。
这种大船带小船的捆绑,也成为1978年物资稀缺的越南难民不得已的逃难方式。同年6月,现任北海市桥港镇镇长何金成也跟随父母从越南鸿基逃到北海的地角港。
1979年4月,生活在越南广宁省锦普县青仑岛上的梁永雄一家人也是搭乘一艘小木船,被有机械的大船牵引着一天一夜抵达广西自治区的防城县企沙港。
1978年任北海市接待安置难侨领导小组副组长的黄道坤在桥港建镇三十年时回忆:“从1978年3月21日,第一批3只小渔船载23个越南难民来到北海口岸。4月份继续增多,高潮时期一天多达70艘渔船1800多人逃难。”
逃难渔民大多来自越南海防市婆湾岛和广宁省沿海青(仑)、姑苏一带。他们沿途经历迷航、风暴、饥渴。每到一处港口,还要遭遇越南官兵严密的搜查。周亚生父母将随身携带的黄金绑在锚上,潜入海中,一家人才躲过一劫。
“如果被发现偷带黄金,越军会开枪。”周亚生说。
1978年10月,周亚生搭乘的船开到了北海的地角。据当时的“安难办”统计,1978年3月至1979年12月底,从海上和陆地进入北海口岸的越南难民超过了7000人,而当时来往滞留在北海口岸的难民有近3万多。他们大多居住在本就拥挤的船上,直到耗尽所有的粮食。
当时地角港一带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莫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