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政府重塑草根经济
“越是民营经济发达,政府的责任压力越大,不能放任自流。”——台州市经委主任张锐敏。
责任编辑:邓瑾 助理编辑 温翠玲
■浙江政企模式再造系列之一
“越是民营经济发达,政府的责任压力越大,不能放任自流。”
——台州市经委主任张锐敏。
2009年,台州市各级政府领导都处在焦灼状态。
长期被中外各界推崇的、以草根经济为核心的“温台模式”,现在面临经济危机打击与自身局限的双重压力,内外交困。
上半年,以民营制造业为主体、出口依存度高达42%的台州市经济,增速落到了浙江全省各地市最后,规模以上工业主要经济指标均处在负增长状态。
2008年,台州大民企飞跃集团濒临破产,台州市椒江区国资公司代表政府出资约4500万,成为飞跃集团第三大股东。 资料图片
危机最深处,以全球最大缝制设备生产出口商飞跃集团为代表的一批大型民企遭遇资金链危机,濒临破产。
更严重的是,当地大型民企之间常常相互提供银行贷款担保,民间借贷繁荣。如果一家大企业倒了,往往又牵出十几家甚至几十家关联企业,形成一个错综复杂的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的银行和民间借贷链,其中任何关键环节倒下,都可能演化成地方全局性的金融和经济危机。
台州政府被迫四处救火,应接不暇。
在这场救市战斗中,政府实施了一系列危机应对措施,包括政府注资濒临破产的大型民企,成为民企大股东之一,以防止龙头企业的资金链危机殃及民间金融,酿成社会危机;政府参股民营担保公司,以政府信用帮助解决企业互保链危机;在台州这个第一个股份制企业的诞生地,由政府主导民企进行股权结构重构,吸引外资和国资进行改制,等等。
所有这些应对之举,都显著加强了曾经被普遍认为是“小政府”的政府介入经济——无论是宏观的金融层面还是微观的企业层面——的力度,“台州模式”正在被重塑。
政府当民企股东
台州市经委主任张锐敏自2008年以来,不得不左右开弓,两线作战。他必须首先面对的,是一系列大型企业的破产危机。
危机并非一夜之间到来。从2004年前后以来,受制于土地紧张、工资上涨、电力紧缺、人民币升值等一系列压力,台州的经济增速在全省的位次开始逐渐下滑。
2007年银根收紧,台州如浙江其他地方一样,早于美国金融危机,就普遍出现了企业资金困难。2008年后危机加重,飞跃缝纫机、善好酒业、隆标集团等一系列销售几亿甚至超10亿的大企业,因为资金链断裂面临破产。
台州市县地方政府竭尽所能,直接投入政府资金、国有土地等政府资源,协调各方进行谈判,对企业进行债务和股权重组,避免破产,使得这些危机多数得到化解或缓解,一开始就截断了大企业危机向外蔓延的通道。
最广为人知的台州飞跃缝纫机债务和股权重组,经历多次波折后,台州市椒江区国资公司代表政府出资约4500万,成为飞跃集团第三大股东,飞跃的重组终于落幕。
政府直接介入大企业的重组,外界不是没有不同看法,但对台州地方政府而言,可选择的余地似乎不大。
作为中国股份合作制的发源地,台州市曾经是合股筹集资金和民间借贷非常发达的地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民间借贷为台州民营经济的腾飞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民间借贷的风险,也随着台州民企的发展逐渐暴露。
1990年代末,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高度外向的台州企业大量破产。民间放贷者如惊弓之鸟,听到任何风吹草动,往往就奔向企业老板索要借款,从而让不少企业倒在一个很小甚至是荒诞不经的谣言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