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六十周年·大国心灵】知识分子的六十年强国梦

国民心灵,具体而言,就是“中国”的自我定位。回顾60年,中国人在走过从“站起来”到“中国崛起”的心灵阶段之后,将进入怎样一个新阶段?

责任编辑:郭力

编者按:国民心灵,具体而言,就是“中国”的自我定位。回顾60年,中国人在走过从“站起来”到“中国崛起”的心灵阶段之后,将进入怎样一个新阶段?

尤其是当国际格局已然将中国推上最前台时,当中国容纳了川震大悲奥运大喜时,我们应当秉持怎样的国民心态,看待世界中的我们自己?

无论是“为帝王师”,或是“德先生”、“赛先生”,或是“臭老九”,即便在当下自由主义者或新左派的论争中,中国知识分子的“强国梦”也永远是热烈的,而且或多或少地介入了与这个梦想相关的实践中。

这个“强国梦”,在百废待兴时,是“集体梦想”,而在极度压抑后的解放的年代,是“独立的思考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1990年代,“强国梦”在知识分子世俗生活的努力和挣扎里微妙地成长,而当“富强”的理想也似乎终于得以实现时,“强国梦”再次上升到更加丰富的内涵。

1977年恢复高考,对中国的知识分子和他们的强国梦来说,都是一次全新的延续。  图/CFP

建国初:“一个集体梦想”

1899年12月31日夜,中国最早提出“爱国论”的梁启超,正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逃亡。面对太平洋,他空叹“招国魂兮何方,大风泱泱兮大潮滂滂”。

他不会想到,半世纪后,中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知识分子们也找到了方向。正如诗人胡风所说,“时间开始了”。

整个1950年代,大批旅居美国、欧洲和日本的知识分子响应号召,“回去,为了新中国的建设事业”。截至1960年代中期,共有2500多名海外的专家、学者和留学人员回国,他们中的大多数成为了科研、工业和国防等领域的骨干中坚。“‘放弃高薪和舒适生活’,这完全是真的。”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说,“那时想法很简单,就是为了洗刷这个国家在过去一百多年的屈辱和失败,而这种民族悲情也注定了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