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输出】孔子在异邦
“孔子学院”,不仅教不同肤色的人用汉语说“你好”,也教他们怎样在中国做生意、怎样与官员打交道;它们有时被视为“文化侵略”,但更多的时候,它们是中国“软实力”的代表。
责任编辑:郭力
一位2560岁的中国老人,几年来不辞辛劳在全球83个国家和地区开了300多所学校。
这位老人家是孔子,他的“孔子学院”,不仅教不同肤色的人用汉语说“你好”,也教他们怎样在中国做生意、怎样与官员打交道;它们有时被视为“文化侵略”,但更多的时候,它们是中国“软实力”的代表。
孔子出国
“‘孔子学院’这个名字,还是陈至立国务委员亲自拍板定的。”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国家汉办”)副主任赵国成说。
2004年初,作为主管汉语文化推广的国家机构,国家汉办上上下下的工作人员都在忙着一件事——给筹建中的国家级海外汉语学习机构起名。
近年来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以及与世界沟通的日渐紧密,一股“汉语热”席卷全球。
据国家汉办主任、孔子学院总部总干事许琳介绍,目前全世界有109个国家、3000多所高等学校都开设了汉语课程。
另一方面,传统的“外派老师、提供教材”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疲态尽现”——由于没有一个所在国当地的固定机构来运作,中方很难了解到当地汉语教学的实际需求。
一个在所在国建立汉语语言学习机构的想法由此浮出水面。
其实,德国的歌德学院目前在全世界也有128个分部;英国的文化协会、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协会以及日本的文化基金会等也在世界各地扮演着同样的角色。
中国的国家级海外汉语学习机构叫什么呢?
“当时,大家起的名字五花八门的,有叫‘汉语中心’,有叫‘汉语学院’,还有的叫‘孔子学院’或是‘孔子中文学院’的。我们把不同的名字搜集起来,报上去。2004年的3月,陈至立国务委员最后定名为‘孔子学院’。”赵国成回忆。
2004年10月,中国和乌兹别克两国教育部长签署了合作建设孔子学院的协议,“孔子学院”第一次出现在官方文件中。同年11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莫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