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朋友】综观六十年外国对华援助 永志不忘 坦然应对
责任编辑:朱红军 傅剑锋 实习生 杨朝霞 徐臻
作为一个感恩的民族,我们对外来友好援助理当永志不忘;作为一个善于学习和总结经验的民族,我们对于外来援助带来的新情势应坦然应对,这才理性和建设性之策。
任何事情的成功都是由内外两方面的因素促成的。
在国庆六十周年即将来临之际,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和第三大经济实体。回首我国走过的六十年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外国对华援助始终是促进中国物质进步的动力之一;同时,外国对华援助也在对中国的软实力产生深刻、多面和见仁见智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将会越来越大。
在这六十年的岁月中,外国对华援助可以主要分为这样两个时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中苏关系破裂;1978年改革开放至至今。
永志不忘宝贵支持
在第一个阶段,作为《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的缔约国,苏联在军事和民用工业方面给了新中国巨大的支持。
军事工业方面,根据解密档案,在新中国生死攸关的抗美援朝战争中,苏联总共向我国提供了54个陆军师、23个空军师的军火装备,其中无偿援助“米格—15”喷气战斗机372架和20个陆军师的武器装备,其余全部半价售给。战争结束后,尽管苏联军方一片反对,赫鲁晓夫仍然批准向中国提供了当时先进的“米格—17”战斗机、T—54A坦克和多种火炮,以及当时苏军装备的轻武器系列的全部样品和全套技术资料,这使中国在不到十年时间里,只花几十亿元人民币就建立了当时在世界上也算先进的常规军事工业。有专家评论说:“这在世界现代史上,是基础最差、成本最低而速度最快、规模最大的发展先例。”
另一方面,在新中国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落实150个)中一百余个民用项目,也为新中国在原材料、能源、冶金、机械、化工、电力等产业领域初步构建了比较完整的现代工业和技术体系。
特别应该指出的是,苏联提供成套设备是免费提供工程项目设计和全部技术的,这使得改革开放后引进的不少外国生产线的利润,还不如当初苏联援建的这些项目。而且苏联提供给中国的产品,我国不仅当时在国际市场买不到,价格也低于国际市场;照顾到当时中国外汇缺乏,还允许中国用矿产和土特产互换这些设备,而不是现在的“现金交易”。
我们还应该永远怀念当年援华的苏联专家,据统计,在整个20世纪50年代,先后有2万名以上的苏联专家参与新中国的建设。据当时和他们一起工作的中国同事回忆,这些苏联专家绝大多数工作认真负责,同中国同事和睦相处,他们是中国人民真正的朋友。50年代苏联的援助,保卫了新中国的国防,为“一穷二白”的中国奠定了工业和技术基础,也带来了苏联文学和《喀秋莎》。
改革开放后,外国对华呈现全方位格局。根据OECD的统计数据,1979年至2005年的27年间,国外对华官方发展援助共457亿美元,涉及贷款、技术、食物以及救灾等。其中日本政府是大头,截止到去年达2248亿元人民币。
从援助投放领域看,90年代中期之前,主要投放在中国的经济基础设施和生产部门,例如农林水利、交通、通信、能源、城建环保等国家重点基础设施项目。90年代中期尤其是奥运之后,转向社会服务基础设施领域,如医疗、卫生、教育、环保、减少贫困等,并开始向中国NGO、机构和个人倾斜,同时大量减少传统意义上的贷款援助,这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坦然面对新时期矛盾
改革开放时期的外国对华援助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样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与此同时,新的理念和思想产生了。随着外国援助越来越转向社会服务基础设施领域,参与式发展、以个人权利为基础的发展、性别与发展、环保与平等的观念等,都越来越深入人心。近年来外国对华援助对象开始转向国内的非政府组织和个人,包括研究机构,同时开始参与中央政府的一些政策性项目,这都存在和国内现状加以磨合的问题,导致了碰撞的产生。
例如,对于一个居民已经广泛接受环保概念和重视个人权利的城市来说,当地政府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环保的城市建设,必然遭到他们的强烈抵制和反对,同时在非政府组织十分不发达的中国,外国给予的这类机构的援助将产生什么样的后果,体制内外也是见仁见智。于是,文明的冲突就产生了。
实际上,当一个国家和民族融入国际社会时,在理念和行为方式方面的冲突就不可避免,在文化背景、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差异很大的国家之间,这种矛盾就会更为突出。这里,除了发展水平和阶段的差异,客观上也确实存在着一个先进与落后的问题。历史的经验证明,冲突、妥协、进步是这种矛盾发展的一般规律。对落后一方来说,冲突的结果是进步,这里关键是,落后的一方要加快提升自己的进步。
就中国的现实来说,在经济基础设施方面,外来援助带给我国的,可能是至今仍旧渴求的先进管理经验和理念。然而,当外来援助集中于社会服务基础设施领域,以及转向非政府组织和个人时,其结果则是多面的。例如,在中国日益融入国际社会并已经形成客观存在的中美G2力量格局的新形势下,中国政府对环境保护的认识比以前大大进步了一个台阶,不仅不再回避,而且把它看成中国经济进一步良性发展的机遇,这在当今中国已经形成了最大的共识。而就非政府组织而言,理念和实际行为均表现为建设性的国内非政府组织,例如民间环保团体和组织,在中国是有生存空间的,中国政府是相对宽容的。而某些为拉国外资金和项目,损害了本国利益,为外国出资方利益服务的个人和团体,则是另外一种情势了。面对后果的多面性,我们决不能因噎废食,只有坦然面对。既面对我们取得的辉煌经济成就,也正视到不足和差距,加快自身的进步,才能从根本上把积极因素发挥到最大,把消极因素化解到最小。
作为一个感恩的民族,我们对外来友好援助理当永志不忘;作为一个善于学习和总结经验的民族,我们对于外来援助带来的新情势应坦然应对,这才理性和建设性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