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真】百年兵工
责任编辑:梁伟驰 实习生 曾俊
2009年8月初,位于重庆谢家湾的建设厂最后一台机器搬迁完毕。这已经是建设厂百年历史上第四次整体搬迁。与之前三次不同的是,此次搬迁取而代之的是高档的住宅和商业中心——华润24城。而建设厂也借此机会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部分工作了近百年的老机器随之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花溪新厂区现代化的厂房和生产线。
建设厂的前身是1889年两广总督张之洞在广东石门建立的枪炮厂,1890年随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而迁至湖北汉阳。第二次搬迁是1938年从湖北汉阳迁至湖南辰溪。1939年底,因日军轰炸辰溪,工厂从湖南搬迁到重庆谢家湾。在建设厂的前三次搬迁中,当年大批量的机器被转运至重庆,至今仍有部分机器在使用。
“这台机床是1977年国营山西机床厂生产的!这台是1958年北京造的!这台是1951年苏联KOVO牌的,还有日本投降后的设备,甚至还有百年前德国克虏伯的机床……”工业文明步伐就这样轻易而举地被建设档案馆馆长苏立新追述着。“工人阶级天生大嗓门”,苏立新大声地吼着解释道,脸上洋溢着自豪。此前,苏立新曾在车间上班,对机器的感情很深。厂房内机器的嘈杂声很大,与人谈话基本靠吼。他虽然现在在档案馆工作,但大嗓门却保留了下来。
而现在,安静的厂房里,时空在这里被凝固。各个时期、各式各样的机器停止了喧嚣,车床上仍留有机油、铁屑。绿油漆刷过的玻璃已经脱落,但依旧映衬着工友们的欢声笑语。建设集团搬迁前共有3000多台机械设备,搬迁后,淘汰的旧设备大约有1200余台。有一台卧铣,机身下方清晰地铸造有“大德国柏林蜀赫厂造,大清国四川机械局”的铭牌。据记载,清末四川总督曾派员出洋考察制造军械,在德国订购制造小口径毛瑟快枪及子弹、火药的机器。这台卧铣应该就是清政府当年采购的设备之一。一部分是百余年来从日本、美国、瑞士、前苏联进口的设备,还有一部分是中国仿制和自制设备。“从皮带传动到齿轮传动,再到现在的数控设备,中国近代的机器史在建设厂能完整地呈现出来。”建设集团工业设计处张伟说。
在神秘的第36上洞(注:一批抗战时期为躲避日机轰炸修建的防空洞工厂),还有两台百岁托簧机仍在不知疲倦地生产。从汉阳兵工厂1893年造枪初始,这两台设备就开始生产,经过加工的弹簧用于扳机、枪机、弹匣,现在摩托车上也有广泛运用。1945年以前,重庆厂共制造了800万支枪。
在一座苏式建筑门前,有一台CY80摩托车。建设厂与雅马哈合作的这款摩托车一共生产了300万辆,创造了中国改革开放30年工业史的一个奇迹。
建设集团搬迁完后,这块主城临江的地,将成为一个名叫“24城”的楼盘。除了厂区内的地下防空洞、百年老黄桷树之外,成片的苏式建筑将被夷为平地。“五车间全体留守人员欢迎你的光临,再见吧老厂区!”各式的牌子立在车间门口,这样的牌子在建设厂随处可见。昔日车间内喧嚣的机器,结束了近一个世纪的运转,瞬间安静了下来。这些无声的机器,也或即将被切割进入废品站。仅很少一部分机器会重点保留下来进入建设厂博物馆。无论命运如何,它们依旧站在寂静的车间。布满锈迹和油腻的身躯上,记录了百年来的风风雨雨,向世人诉说着中国近现代军工发展的历程……
网络编辑:老黄